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别人认为是发簪,我却想到是鱼叉。”2011年,当时任台置连江县县长的杨绥生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陈仲玉手中,看到他们从亮岛岛尾遗址带回的三片头骨,“弃医从考古”成为了他的执念。6月16日至19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南岛语族文化学术论坛在福建平潭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文博从业者及台胞代表齐聚岚岛。在两岸有关“寻根探源”的共同话题里,海都记者专访马祖亮岛遗址发现人杨绥生,听他讲述别样的故事。
杨绥生在学术论坛现场
干完了县长干考古,“不务正业”的小岛医生发现史前遗址
亮岛,一座位于马祖列岛北竿与东引之间的小小岛屿。这里地处偏僻,风急浪高,加上早年有盗匪出没,因此虽然鱼类资源丰富,却少有人烟。2011年,时任台置连江县长的杨绥生受邀登岛参观。在搭船登岛后的路边,他看见了土里露出成堆的贝壳。“这里不应该有贝壳?”带着小小的困惑,他将这件事告诉了曾来到马祖从事考古研究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陈仲玉。
“是贝冢。那一整排的断面里,都是贝冢。” 当陈仲玉与马祖民俗博物馆馆长潘建国一同前往岛上勘探后,他们不仅带回了那里有大片贝壳堆积层的消息,还带回了三片人类头骨。这意味着此地在数千年前,确实是先民的定居点。亮岛“百胜港遗址”就此发现。随后,杨绥生批准动用县政府第二预备金,支持陈仲玉团队在岛上开始了较大规模的遗址发掘,又先后发现了两座亮岛岛尾遗址。台湾史上最早的人类,同时也是闽江流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亮岛人”骸骨重现世人眼前。
亮岛岛尾遗址现场 资料图
祖籍泉州的杨绥生,成长于马祖的滨海渔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去台北学了医,但我从小就觉得自己对‘破案’更有兴趣。” 杨绥生对记者笑道。尽管也曾获台湾表彰扎根偏远地区医护人员的首届“医疗奉献奖”,但“不务正业”的杨医生又在2009年跑去参选第5届连江县县长,并最终在任内遇见了“亮岛人”。“我想,我和考古是很有缘分的。”
考古学研究里,他找到了“心想事成”的少年“侦探梦”
如今,当70岁的杨绥生说起他业余醉心的亮岛人考古研究,比起因年代久远而受到考古人类学界广泛重视的两具人骨“亮岛人1号、2号”,他更愿意分享的,是曾在出土文物中发现的一支鱼叉残支。“当时大家对这个看不出样貌的鱼叉众说纷纭,有说是女性发簪的。”但杨绥生想起一位台湾钓鱼杂志编辑和他说起过,12000年前台湾的史前人类用鱼叉猎鱼的故事,便坚持说,“这是鱼叉” 。后续的挖掘中,真的出土一支完好无损的单侧双倒钩鱼叉,推论成真的成就感,在这一刻与埋在时光深处的少年“侦探梦”完成了回响。
“破案”的成就感开始在杨绥生有关亮岛遗址的研究探索中一再出现。男性“亮岛人1号”出土后,杨绥生曾跟陈仲玉开玩笑,“再挖出一个亮岛妹来”。某天他在台北出差,晚间接到在亮岛从事遗址挖掘工作的同事来电,他大为惊喜:“还真挖到亮岛妹了啊!”(“亮岛人2号”为女性遗骨)“心想事成”的感受让他步步沉迷,欲罢不能。
虽非考古学科班出身,但杨绥生清楚地知道,考古是一门“用证据说话”的学问。证据可能被错误解读,但没有证据的,都是想象。想要“心想事成”,背后支撑他的,是扎实的积累。每一本考古发掘报告他都会仔细研读,每一场能获取新信息的两岸考古学研讨会,他都认真参加。
从东南沿海航向台湾,在共同的考古梦里奔向星辰大海
“但我现在还不知道,亮岛人具体是从东南沿海的哪里前往亮岛的。”谈起来到本次南岛语族学术论坛的期待,杨绥生说。在去年两岸的相关学术会议中,他看到闽侯牛头山遗址出土的考古发掘报告,一些陶器似曾相识,让他很想去实地看看,“三年前我在马祖北竿机场附近,一个叫‘短坡'的小山顶上,新发现一个黄土仑文化类型的遗址(北竿短坡山考古遗址),被台湾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认定,弥补了马祖列岛史前时代距今3200—3600年的缺环” 。杨绥生希望,能有更接近亮岛人年代(6000—8000年前)的相关遗址被发现,让他能更准确地寻找到亮岛人的大陆足迹。
论坛开幕现场,台湾高山族同胞一同起舞(图源: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南岛语族文化学术论坛)
作为两岸民间规模最大的交流盛会,海峡论坛历经十七载。无论两岸局势如何变化,这场盛会依旧初心不改。我们为何要以一场专业、专门的学术论坛,在这场盛会里,讲述南岛语族的故事?杨县长的经历,也许就是其中生动而精彩的注脚。“如今我们总说,要从平潭坐动车去台北。而至少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一群人,坐着独木舟去台湾。”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这,就是南岛语族的历史探源。两岸从“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研究”课题中得到体验与思考,加强交流与互动,闽台之间的历史渊源更加清晰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也让这段流连于南太平洋岛屿间的遥远族群,在历史的波涛中更加神采飞扬,绽放出灿烂的时代光彩。
编辑:肖辛怡
审核:袁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