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初到福州上大学,虽说福州与宁德地理位置接近,风土人情也相似,但我依旧想念我的家乡。
除了想念亲人,便是想念家乡的美食,想念属于宁德的“滋味”了。我不敢说宁德是什么美食天堂,但它依旧有可以“炫耀”的资本。
我在城中出生和上学,但童年有一段时间我是在老家度过的。老家是在宁德某座不知名低山上的小村子。因为在山上,所以有着不少山珍。我最爱的,便是竹笋。
在老家的每一年冬天,我最期待的就是跟随外公一同到后山竹林中挖竹笋。冬季的清晨,外头院子里结的霜还没消,小小的我便背着小小的竹筐跟着外公山上了。冬笋幼嫩,但外公挖笋很有一套:挖笋时先选择地表的土壤有微微隆起且松动开裂的地方,稍稍弯腰观察笋结的生长方向,沿着笋尖轻轻向下开挖,边挖边扒开泥土,到竹笋底部时,用力一锄,鲜美滋味的冬笋便完整地出来了。我身后小小的竹筐中装着大大的美味。
笋的鲜味流失很快,隔日再吃,已有隔世之感,所以处理笋一定要迅速。清洗掉表面泥土,小心拨开外皮,白嫩的笋便露了出来,好似穿着白裙的小姑娘,格外可爱。我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熟练地将笋切开,再切成更小一些的条,我便知道,今天可以吃到冬笋炒猪肉了。在老家,冬笋有很多做法,单炒、和雪菜一起做汤,但我最爱的还是炒猪肉的,这是一种朴素但鲜美的滋味。笋的味道单纯,极易吸收其他食材的味道,与猪肉同炒,笋的清淡与猪肉的浓烈在互相对抗的同时也互相交融。咬下一口,笋中有了猪肉的浓烈,猪肉中有了笋的鲜美,如灵魂伴侣一般相称,鲜味在口腔中迸发。
在老家的冬天另有一大乐趣,那便是烤红薯。山上天气格外寒冷,11月份便早早穿上棉衣、点上炭盆烤火取暖了。新鲜红薯有两个去处,一个是炭盆,一个是做饭的炉灶中。无论将红薯扔在哪里,我都总是迫不及待地问母亲和姐姐什么时候才能吃,在听到“可以了”之后欢呼雀跃,因为我知道等待火焰的炙烤后将会得到怎样的美味。
从母亲手里接过用纸包好的刚出炉的红薯,滚烫的温度透过纸巾传递手上,我不断地将红薯在两只手中颠倒。小心剥开烤的炭黑的红薯皮,内里橙黄的瓤吸引着我的目光,令人幸福的香甜气味随着红薯冒出的热气一起萦绕在小院中。顾不得烫,咬下一口,绵软细腻,最中心的部分,有些溏心感,轻轻一抿,如同流蜜般丝滑,一滑便滑过口腔和食道,滑进胃里,温暖整个身体。甜蜜滋味涌上舌尖,涌上心头。
在老家呆的时间总归是短的,长大后,我便随着父母来了城里,但仍有美食抚慰人心。
早“水粉”晚“肉片”
晨起上学时总是困,但那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水粉足以让人清醒。“老板,来碗牛肉水粉,再加个煎蛋!”这是我迈进宁德牛肉水粉店里的第一句话,不到五分钟,一碗水粉就端上桌了。吹开热腾腾的雾气,首先看到的是棕黄色的酸菜,用筷子挑开酸菜再轻轻一拌,卤过的薄薄牛肉片与米白的水粉便映入眼帘,与淡黄的汤相映成趣。先喝一口鲜美的汤汁,唤起昏昏欲睡的灵魂。夹起一筷子粉条,“吸溜”一声嗦入口中,粉条夹带着酸菜的甜味和牛肉的香味,让人一口难忘。
早晨的胃属于牛肉水粉,那晚上的胃就属于福鼎肉片。福鼎肉片可以说是宁德最出名的小吃了。我最爱的一家肉片是家附近的一个阿姨摆的小摊,这家的汤是用墨鱼熬的,带着一种海鲜的鲜味。我最爱加辣加醋加香菜,一口汤一口肉片填饱胃,带着满满的幸福感入睡。
故乡的味道是说也说不尽的。雨天时和姐姐窝在小小的屋檐下吃路边小摊的串串香,风雨都温柔;冬夜里坐在妈妈电动车后座上,用纸巾垫着吃的暖呼呼的肉丸,寒冷也无畏;生病之后家人总会给我熬的苦中回甘的药膳,苦中依旧作乐。这许许多多不同的、独特的味道,是我对故乡的独特记忆,每每回想起故乡,舌尖总会浮现出不同的味道,心中总会涌现眷恋的心情。
来福州上学后,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能真正满足自己的胃、自己的味蕾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写到这里,格外想念我的家乡宁德,更想念宁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