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闽 > 新闻详情

闽科赤子传薪火,红乡实践助乡兴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学子以大思政主题社会实践书写青春答卷

2025-08-18 来源:海峡都市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指示,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组织开展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青春之力践行强国使命。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城市深入革命老区,大思政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火热持续四个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信息工程系党总支组建了“青春宣讲团”将思政课堂带到中小学以及多个文化场所7月5日开始的深入红乡三明建宁“淬红心・践乡兴・拓职路”的暑期三下乡将此次大思政主题社会实践推向高潮。

(一)聚焦思想引领,感悟思想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以此为思想引领,将科学家精神作为大思政育人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动思政教师与各系专业教师“双师协同”,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主线,力促开展了一系列“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闽籍科技精英故事”主题的大思政实践活动。同时,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发挥了思政教师在思想引领方面的优势和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上的特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策划组织协同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从总体上部署并在多领域实施开展实践活动。在郭伟院长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玲老师以及信息工程系陈臻、谢水旺老师全程精细跟踪组织带队,形成“双师引领—团队协作”机制。该机制确保了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包括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地点的选择、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和管理,保证了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多领域全方位的开展,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家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这种大思政实践活动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推动了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弘扬科学家精神,播撒强国火种

“青春宣讲团”的至诚学子,深度挖掘闽籍科学家的科技贡献与家国情怀开展了跨校园、多场景的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通过互动讲解、实验演示等形式解码科学家精神,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特色、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增强了育人实效。

宣讲团成员化身“讲师”,深入挖掘陈景润、蔡国玮、潘建伟等闽籍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多样化形式,让闽籍科学家的事迹深入人心:在大学校园内,以互动形式讲述科学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抉择,启发青年学子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在福州市鼓楼区第三实验小学,通过实验演示与故事分享,点燃青少年科学探索热情,埋下科学的种子;在福州市科技馆,结合实物展品进行解读,让科技成就背后的爱国情怀与求索精神有了具体载体,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从陈景润在艰难条件下坚守数论研究,到蔡国玮以无人机技术助力抗疫的担当,一个个故事成为“知识报国”的生动教材。

宣讲不仅是对科学家事迹的传播,更是对科学精神、爱国情怀的传承。“讲述科学家故事的过程,是对自身理想信念的深刻洗礼。”队员们感受到,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同时,更明确了科技强国的使命。此次活动创新了思政教育形式,让爱国情、强国志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实现了育人实效的有效激活。

(三)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科学报国情

在革命老区建宁红色研学的征途上,实践队在少共国际师旧址的锈步枪前驻足,在反“围剿”纪念园的血色家书前沉思,在周恩来故居的青石板路上追寻,这些承载着革命星火的红色遗址,不仅镌刻着“腹中无粮仍冲锋”的壮烈,更是与科学家精神进行跨越时空的响亮共鸣。枪身上的斑驳锈迹,是“两弹一星”元勋们在荒漠中用算盘计算数据的执着;血色家书中的家国情怀,照亮了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国的赤子之心。重温革命誓词时紧握的拳头,与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研制核潜艇的坚定信念,在“向死而生”的精神底色中重叠。

上坪古村四知堂里,实践队员开展廉政主题微宣讲。杨震“四知拒金”的典故与科学家们淡泊名利的操守相映成辉。队员在修竹荷苑中直播的莲文化,恰如钱学森“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的坦荡。红色基因中蕴含的廉政意识,与科学家精神中“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纯粹,共同构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共同信仰,是当代青年接力奋斗的精神火炬,照亮着民族复兴的征程。

在半部电台旧址,队员们回溯 “人在电台在” 的忠诚。革命先辈用生命铺就解放之路,科学家们用智慧搭建科技强国之路,这都源于对国家民族的赤诚。红色通信薪火与数字技术微光交融,是青年智识与时代担当的碰撞。队员们将这段红色通信史与自己的专业初心相联结,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肩负着传承和发扬红色通信精神的使命。无论是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是面对未来的挑战,时代青年都要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用专业知识为国家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四)聚焦科技振乡兴,砥砺科研报国志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实践队的核心行动。在黄坊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队员们与水稻专家探讨智慧农业技术,走进试验田学习杂交水稻培育,推动信息工程专业知识与农业实践精准对接;在明一天籁牧场,参观了自动挤奶机的高效运转、5G 专网与 AI 视觉识别构建的远程管理系统,队员直观感受到信息技术为养殖业带来的“质”的飞跃,并且结合专业技能为农牧产业智能化发展献策。

实践中,队员们还在闽之缘研学基地设计无线电科普课程,填补实物教学空白,将红色通信故事与专业知识结合传播。开展职业探索活动,让实践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通过“写给未来自己的一段话” 视频录制活动,队员们锚定职业方向,立志以智能化信息技术扎根基层、服务家乡,让个人的青春理想与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实践中,队员们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有对科技赋能乡村的具体探索,也有对自身成长与时代使命的深刻思考,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青年视角下的实践样本。

从红色遗址的初心追溯到田间牧场的科技赋能,从课堂上的理论探索到校园内外的精神传播,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学子以实际行动响应 “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的号召。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精神传承中坚定信念,将教育初心、科技力量、人才担当融入青春征程,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责任编辑: zq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