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闽 > 新闻详情

工行柘荣支行创新推出“刀剪e贷”专属金融产品——金融活水为“非遗”刀剪注入“新活力”

2025-10-29 来源:智慧海都

千年柘荣,非遗为魂——这里既有“柘荣剪纸”“柘荣马仙信俗”两大国家级非遗的文化温度,也有省级柘荣剪刀制造技艺的匠心硬度。匠人刘宪祥以坚守守护着剪刀技艺的“根”,中国工商银行柘荣支行则用创新金融产品激活了它的“脉”,让百年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刘宪祥,这位与剪刀技艺相伴半生的匠人,自幼便浸润在柘荣县上城刘厝里叮当作响的打铁声中。邻居们挥汗如雨、锤炼铁器的场景,是他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小小的他也忍不住抡起铁锤,体验那份力与火的交融。十八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刘宪祥怀揣着对传统手艺的热爱,拜入著名打铁工匠刘松生门下。师傅倾囊相授,他则心无旁骛、刻苦钻研,将祖辈相传的锻打剪刀技艺一点一滴淬炼成自己的独门手艺。



从懵懂少年到与刀剪行业结缘三十余载光阴在铁砧与锤声中流淌,刘宪祥不仅将这门古老技艺进行发掘、宣传,更在2019年当选为柘荣县刀剪行业协会会长,肩负起守护火种、传承匠心、推动柘荣剪刀技艺薪火相传、创新发展的重任。他积极组织传承人交流技艺,大力推动技术革新,把柘荣剪刀制造技艺不断推向市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柘荣县作为“中国刀剪之乡”,在册刀剪企业260余家,从业人员超5000人,年产值突破19亿元,培育出“永德利”“金剑”“宏利星”等一批龙头品牌,是名副其实的传统经济支柱产业。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升级需求,许多像刘宪祥这样的刀剪企业主面临着融资难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有效抵押物;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经营压力;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灵活需求。这些痛点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匠人们的手脚,也制约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面对刀剪产业的发展需求,金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工商银行柘荣支行主动作为,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非遗传承的土壤中。工行柘荣支行与刘宪祥所办的耀华刀剪配件厂尝试接触,银行工作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生产工艺、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他们发现,刀剪行业虽小,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产业潜力。通过反复论证,工行柘荣支行创新推出了“刀剪e贷”专属金融产品,以纯信用、线上化、低利率的特点,破解了刀剪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该产品基于企业经营年限、纳税记录、征信状况等多维度数据建立风控模型,无需抵押担保便可为企业提供与其需求相匹配的信贷额度,极大提升了融资效率。


2025年7月上旬,经过前期充分沟通和评估,工行柘荣支行向刘宪祥所办的耀华刀剪配件厂成功发放了100万元贷款。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为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令人欣喜的是,工行柘荣支行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主动延伸服务链条。银行员工多次走进企业,为全体员工办理第三代社保卡,并签订了代发工资业务协议。这种“融资+融智+融服务”的综合金融方案,让刘宪祥深切感受到金融机构的真诚与专业:“工行不仅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难题,更帮助我们规范了企业管理,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技艺传承和产品创新。”



刘宪祥的故事并非个例。作为柘荣县刀剪行业协会会长,刘宪祥还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工行“刀剪e贷”惠及更多同行。2025年7月,经柘荣刀剪协会穿针引线,一场别开生面的“刀剪e贷”推荐会在柘荣刀剪协会举行,吸引了85位刀剪企业主参加。会上,工行柘荣支行工作人员详细解读了产品特点、申请流程和成功案例,现场气氛热烈。截至发稿,已有20余家企业向柘荣支行申请办理“刀剪e贷”,其中9家企业成功获得贷款,总金额达720万元。这些资金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柘荣刀剪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


从刘宪祥个人的坚守,到耀华厂的发展,再到整个刀剪行业的振兴,工行柘荣支行的金融支持如同一根红线,串联起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动人故事。这不仅是对一位匠人的扶持,更是对一项传统技艺、一个特色产业的深情守护。工行柘荣支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将金融服务与地方特色经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金融赋能非遗、产业反哺文化”的特色之路。


在柘荣县,剪刀的寒光与匠人的汗水交织,金融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交融。刘宪祥们手中的铁锤仍在敲击,而工行柘荣支行的创新服务也从未停歇。当千年非遗遇上现代金融,当匠心精神得到资本助力,柘荣剪刀的故事必将续写更加璀璨的篇章,为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工行柘荣支行将继续深耕地方经济,以更多元、更精准的金融服务,助力更多像刘宪祥一样的非遗传承人实现梦想,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宁德工行与闽东日报社联合撰稿)

责任编辑: 张沁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