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连着文脉,水清映照着民安。在航城街道,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两岸绿意盎然,这背后,是河长制带来的治水蝶变。近年来,航城街道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在治水护河的答卷上写下了诸多精彩篇章,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流淌的风景线,滋养着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
多方携手,让爱河护河成为“全民行动”
“巡河不仅是责任,更是守护家园的幸福事!”在洋屿村,30多位退休老干部组成的“银发河长队”成了河道边的一道独特风景。他们带着“放大镜”巡河,发现河道问题及时反馈,遇到岸边不文明行为耐心劝导。村民在河道旁养羊可能污染水体的隐患,银发河长陈美良一次次上门沟通化解。如今,银发河长服务工作站里,护河故事常被村民津津乐道,“争当护河星级户”的风气悄然兴起,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整治队伍,让“自家河自家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不止是银发力量,企业也成了治水“生力军”。福建锦林纺织公司紧邻五竹溪,不仅自掏腰包购置冲锋舟支持巡河,更组建义务巡河队定期打捞漂浮物。“河道干净了,我们工作生活的环境更舒心!”企业员工的心声,道出了政企同心护河的默契。这种“企业河长”模式正逐步推广,让更多社会力量汇入治水洪流。
科技赋能,给河道装上“智慧眼睛”
“以前巡河靠脚力,隐蔽角落难发现;现在无人机一飞,啥问题都藏不住!”航城街道河长办工作人员笑着说。针对部分河段人员难以深入的难题,街道引入无人机巡河,每月“空中巡查”覆盖全流域,远处的漂浮物、隐蔽的排污口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上个月,无人机就在下洞江精准锁定两处排污隐患,街道迅速处置,让问题不过夜。
而在洋屿村的河长制水质检测实验室里,多参数检测仪、便携式溶解氧仪等设备随时“待命”。以往送第三方检测要等几天,现在街道自己就能快速完成COD、氨氮等指标分析,水质是否达标、该如何整改,当场就能给出答案。科技的加持,让治水更精准、更高效。
建管并举,让河道成为“幸福驿站”
走在洋屿村的河长制主题公园里,不少村民正带着孩子在宣传长廊前驻足。这里不仅有休闲步道、绿化景观,更藏着“治水密码”——长乐历史人物治水故事、中国治水名人典故,让村民在散步游玩时,就能把爱河护河知识记在心里。“孩子常问我‘古人怎么治水’,这里成了最好的课堂!”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主题公园的别样价值。
从“看得见的风景”到“摸得着的便利”,航城街道用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河长制”更接地气。如今,无论是散步的居民,还是路过的游客,都能在与河道的亲近中,感受生态之美、幸福之味。
联动共治,让上下游拧成“一股绳”
“半小时就把跨区河道的垃圾清干净了!”这是里仁桥河段居民的亲身感受。航城街道与吴航街道打破行政边界,组建联合巡河组,定期在交界河道“会诊”,从水面保洁到排污口排查,问题一起解决、方案共同制定。这种“手拉手”的联动模式,让上下游、左右岸不再“各管一段”,而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实现了“共护一江水”。
如今的航城街道,河流清澈见底,两岸草木葱茏,傍晚时分,沿岸散步、健身的居民络绎不绝。这水清岸绿的背后,是河长制的深耕细作,是各方力量的携手同行。未来,航城街道将继续握紧河长制的接力棒,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长久铺展,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幸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