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粉色“警报”拉响!福州夏季是福寿螺繁衍高峰期,三招教你避开“危险螺”

2025-06-29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 白彩惠/文 林歆瑞/图


近日,市民林先生通过智慧海都平台反映,在福州周边的田间地头发现大量福寿螺。因福寿螺和田螺外形相似,许多市民难以区分,存在误食风险。


记者来到位于福清的一处农田区域,入目皆是“粉色危机”。在稻田边、沟渠壁以及水稻茎秆上,布满了一团团粉红色的卵块,仔细查看,大小不一的福寿螺密密麻麻地吸附在各处。“之前只觉得这些螺数量多,也没太在意,后来听人说福寿螺不能吃,才开始担心。”正在田间劳作的李依伯说,由于分不清福寿螺和田螺,现在看到螺类都不敢轻易触碰。


福寿螺的卵块


夏季正是福寿螺的繁衍高峰期,其繁殖能力堪称“疯狂”。据了解,福寿螺是外来入侵物种,繁殖能力极强,一只成年福寿螺一年可产卵20~40次。对此,记者采访了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治未病科营养师陈慧云。她介绍,福寿螺与田螺主要有三个核心差异。外观与习性大不同。从外形看,福寿螺体型比田螺大3倍到5倍,外壳呈黄褐色,螺盖扁,螺尾平、短,螺口宽大;田螺外壳较坚硬且呈青褐色,螺盖圆,螺尾尖、长。繁殖特征上,福寿螺会在水面以上的植物茎秆、石头上产下粉红色卵块,田螺卵则包裹于透明胶质中,多沉于水底。


最重要的是,福寿螺和田螺的食用风险有天壤之别。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一只福寿螺体内寄生虫数可达6000条以上,食用后可能引发脑膜炎,出现剧烈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瘫痪甚至死亡。相较之下,田螺若充分烹煮,寄生虫风险较低。


福寿螺


陈医生告诉记者,三招可快速辨别福寿螺与田螺:


● 看大小与颜色。大个头、黄褐色外壳为福寿螺;小巧、青褐色的是田螺。

● 查螺尾形态。福寿螺螺尾平短,螺尾螺旋部呈短圆锥形;田螺螺尾尖长,整个身体呈圆锥形。

● 找粉色卵块。发现水边植物或石头上附着粉红色卵团,即可确认存在福寿螺。


陈医生还特别提醒,不建议自行在野外采集螺类食用,最好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烹饪时务必高温煮透。若食用后出现不适,需立即就医检查。



编辑:陈佳卉

审核:林洪涛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