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计价器归零,茉莉花香满城!福州“的哥”陈章宇33年传递城市温度

2025-08-17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

见习记者 陈琦滢 文/图

 

暑期来临,福州迎来一波外地游客潮。不少乘坐出租车的游客发现,在福州市区,有一辆出租车里总飘着淡淡的茉莉花香——这是福州左海运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出租车驾驶员陈章宇的车。手握方向盘33年,他不仅把车厢变成流动的“文旅窗口”,让八方来客在茉莉芬芳中感受福州的温暖;他用一次次“计价器归零”,传递着平凡人的善意。

 

出租车驾驶员陈章宇


本只为“来钱快”

跑着跑着成了“免费导游”

 

1992年,陈章宇踏入出租车行业。“那会儿家里条件不好,就想找个来钱快的活儿。”他坦言,最初开出租车的想法很简单——乘客安全到达,自己按劳取酬,“不像上班按月发工资,跑完一单钱就到手,直接又实在。”

 

但跑着跑着,他对这份职业的理解渐渐变了。“出租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是城市流动的名片,更是文明形象的窗口。”他说,外地乘客来福州,出租车往往是他们接触城市的第一个“载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着乘客对福州的印象。

 

于是,陈章宇成了乘客的“免费导游”。外地游客上车,他会热情介绍三坊七巷里“半部中国近代史”的故事——林则徐的家国情怀、林觉民的革命热血、冰心的文学风华;会推荐福州的特色美食,从永和鱼丸到同利肉燕,从“糯叽叽”的传统糕点到先锋市场的烟火气;会细数城市的地标:闽江之心的夜景、西湖公园的精致、烟台山的灯光秀、五一广场与北京同步升起的国旗……

 

他会特意在车上摆放福州市花茉莉花,“夏天出汗多,花香能让车厢环境舒服点,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有外国乘客闻到花香,虽语言不通,却会笑着用手势点赞,“那一刻,觉得自己不仅是司机,更是福州的‘宣传员’。”

 

多次按下计价器“归零”键

“她比我更需要这笔钱!”

 

“开出租车,赚钱重要,但有些时候,人心比钱重。”陈章宇说,从业33年,他记不清多少次按下计价器的“归零”键,而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那天下午,他在省立医院门口看到一位阿姨,走路姿势特殊,腿脚水肿,独自从医院出来。“当时就想,怎么没人陪她?”阿姨上车后说要去厦门投亲,闲聊中才得知,她患糖尿病,儿子在省立医院住院,老伴中风卧床。“听完心里咯噔一下,头皮都发麻,这家人太不容易了。”

 

到达目的地时,陈章宇坚决不收钱,还把当天赚的200多元现金塞给阿姨,“她开始不肯收,我塞完就开车跑了。”他说,“自己没多想,就觉得她比我更需要这笔钱!”

 

这样的善意,并非偶然。早期开晚班时,遇到半夜乞讨的人要搭车,他从不拒绝;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他总会主动下车搀扶,车费能免则免。如今,他的车上还放着一块牌子:“本车为70岁以上老人和弱势群体在市区出行免费。”

 

陈章宇的出租车上常年备着药箱


车厢之外

一样传递温暖

 

善意,不止于车厢。2012年,陈章宇遇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要去鼓楼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因青光眼失明,父亲去世,领养的孩子早逝,孤身一人成了五保户。“送他到福利院时,他要给20多块车费,可他连电梯都看不见,我哪能要?”

 

那天起,陈章宇成了福利院的“常客”。过年过节,他会带着老人爱吃的零食、保暖的毛毯、电暖器去看望他们,发现老人枕头发霉,他就买新枕头换掉。

 

陈章宇会定期买好物资去福利院看望老人


得知福利院医务室条件有限,2017年遇到一位在福州开中医门诊部的安徽乘客时,他恳请对方帮忙“能不能偶尔派医生来给老人们看看病?”对方被他打动,承诺“随时可以派主任医生过来”。从此,每年一两次,陈章宇会联系医生到福利院,给老人们量血压、看感冒、处理小病痛。“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他们多活几年,舒服点。”

 

陈章宇的善举,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我妈总叮嘱我,遇到困难人,能帮就帮一把。”他说,早年家里穷,母亲的话刻在心里。妻子和儿子也从不说他“傻”,“他们说‘你做得对’,这就够了。”

 

从1992年到2025年,33年驾龄,陈章宇的出租车跑过福州的每条街,载过无数乘客。他说自己没想过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觉得,开出租车不止是开车,更是在做人。”如今,这位“的哥”依然每天握着方向盘,车里的茉莉花香飘向窗外,就像他的善意,在这座城市里,悄悄流淌。


编辑:肖辛怡

审核:江荷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