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AI赋能非遗新体验,小朋友玩转非遗

2025-07-11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诗榕

​ 

“AI非遗街景”“福州鱼丸店”“三条簪工坊”“油纸伞铺”……7月7日至11日,由鼓楼团区委指导,海容社工联合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商青传薪,童创福韵”实践队,在柳河社区青春家园阵地开展“童创福韵,智赋非遗”AI赋能非遗文化夏令营。活动通过“AI技术+文化讲解+手工实践”的模式,带领青少年感受AI动画里的南岛语族奇遇记、黏土做的“福州鱼丸”、复刻三条簪造型,探索福州非遗的独特魅力。


AI动画里的南岛语族奇遇

沉浸式体验“福州三宝”


实践队以“童话绘本+科普解读+AI手作”的创新组合开展首课。从儿童视角出发,团队将真实故事改编为原创奇幻绘本童话《勇敢的星光号》。


“哇,绘本动起来了。”课堂上,AI生成的南岛语族卡通人物形象与同学们互动,科普环节中,队员们用童趣语言讲解南岛语族的生活习性与文明成果,搭配AI制作的动态图谱,让孩子们了解这支古老族群的文化。随后的手作环节,孩子们在AI工具辅助下,复刻南岛语族陶器纹样。


老师带领孩子们共同制作“漆伞”


而第二期课程则聚焦福州三宝中的脱胎漆器与油纸伞两项非遗。实践队系统讲解两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后,让孩子们通过“摸质感”“闻气味”“油纸伞防水实验”“纹样猜猜猜”及知识竞答等互动游戏,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漆面如玉、伞骨如竹”。课程运用AI工具制作动画逐步拆解非遗技艺,带领青少年用AI工具进行信息检索与整理。课程将两项非遗结合,带领孩子们共同制作“漆伞”,当孩子们在伞面上晕染开第一抹色彩,便完成了从“聆听”到“动手”的一大步。


三条簪里的“女性力量”

黏土里的“福州味道”


“第三期课程以近年爆火的泉州簪花为切入点,自然引出三条簪文化。”社工团队介绍,课程以“为国、为家、为己”的文化内核为脉络展开讲解。团队借助AI制作的教学动画,将文化寓意转化为故事,运用AI梳理的云蝠纹、卷草纹等经典纹样谱系,读懂“纹样里的祝福”,构建起可视化的文化脉络。


老师带着孩子们做舞簪表演


在互动环节,孩子们亲手复刻旧时福州女子的三条簪造型,队员们则融合武术招式与三条簪“刚柔并济”的特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舞簪表演。手工创作中,孩子们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在锡纸上用压痕笔复刻经典纹样,创作立体三条簪纸板画,通过“AI梳理+手工复刻”的体验,帮助孩子们完成文化意义的“二次解码”。


此外,非遗美食课上,肉燕、鱼丸、佛跳墙三大福州美味成为“主角”。通过AI互动,孩子们不仅检索到“燕皮如纸”“鱼丸弹牙”的渊源,更在AI视频中直观看到肉燕皮晾晒、鱼丸捶打的过程。黏土创意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5组同学分工协作,模仿匠人手法“捶打”燕皮、“搓制”鱼丸、“煨制”佛跳墙。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指尖上感受到了“福州味道”。




编辑:一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