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福博“镇馆之宝”评选活动选出“百宝”,海都讲述网红文物背后的故事

2025-10-09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福建博物院供图


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评选活动从馆藏的20余万件藏品中筛选出百件文物,清单日前正式出炉!文物清单中,不仅有此前上过央视《国家宝藏》的1911年黄花岗烈士林觉民遗书、南宋黄昇墓服饰及鎏金银配饰、明何朝宗款德化窑白瓷文昌坐像,还有许多常设展《福建古代文明之光》中的“知名老熟人”——新石器时代陶塔式壶、西周云雷纹青铜大铙、唐波斯孔雀蓝釉陶瓶、五代闽王延翰铜鎏金狮子炉……从上古的陶玉、唐宋的金银、元明的丝绸瓷器,到近代的精美工艺品、历代名家的书画诗信……这一回,福博将“压箱底”的珍宝都翻了上来。


“初筛的百件文物,都是院内专家们精心挑选的。”福建博物院院长楼建龙表示,期待以这些涵盖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门类的精美馆藏,具象反映福建文明的形成与特色,让大家在参与评选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八闽的悠久历史与多元风貌。新福建APP也将于近期推出专题页,介绍这百件文物,海都报还将细细探索这些文物背后的神奇故事。


福建作为中国南方文化遗产大省,有着丰富的馆藏文物、地下遗存、地面古建筑及沿海水下遗物,串联起了独特的福建文化脉络。而入选百宝名单的,有些一眼看去似乎“不该在福建”。它们为什么会在福博,还来竞选“镇馆之宝”?我们一起来看看。


来自甘肃的“客人”:唐写经册


这套唐写经册,内容为《妙法莲华经》。全卷以楷书精心缮写,笔法精严、结体端庄、行气整饬,不仅作为佛教重要文献,更充分体现出唐代楷书高度成熟的法度与审美理想。尤为可贵的是,此经由多位经生合作抄写而成,笔致或浑厚凝重,或清劲挺拔,虽出自众手,且原为多种写本裁裱合为三卷,却仍保持格式严整统一。全文以淡墨丝栏界划,经纬分明,映衬出字迹的骨力遒劲、神采飞扬,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堪称唐代写卷中难得的珍品。


据福建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件文物其实出自敦煌鸣沙石室,也就是著名的莫高窟藏经洞。这件来自甘肃的“客人”,怎么来到了福建?原来该卷此前的主人是近代国学大家罗振玉,后辗转归藏于近代福州收藏家何遂之手,最终才由福博收藏。


敦煌藏经洞是道士王圆篆1900年在清理莫高窟16窟甬道积沙过程中,偶然发现的。随后,分别在1907年、1908年,这些敦煌文献经历了斯坦因、伯希和的劫掠,此时的中国学术界对此还一无所知。1909年中秋节,罗振玉首次到苏州胡同访问伯希和,对发现敦煌藏经洞一事大为震惊。回到学部后,他亲自拟好电文,请学部发电报给陕甘总督毛实君,让他即刻封存莫高窟藏经洞内剩余的古物,严禁外国人购买。至此,藏经洞文物才得到了官方的有效保护。这件偶然“旅行”至福博的唐写经册,让我们在家门口也能感受藏经洞文物的美丽与坎坷,文史大家的风范与贡献,可以说是幸运之至了。


泉州东岳山西坡:宋代“蕃客墓”石碑


“一块残碑躺在博物馆里,很潦草地写着什么呢?仅有的三个中国字还是错字,差评!”


宋“蕃客墓”石碑


但众位客官可先别走,这件“蕃客墓”碑可是正儿八经在泉州东岳山西坡发现的宋代文物,碑体以泉州本地白花岗岩制成,整体呈梯形,是土生土长的“泉州碑”呀!


至于碑面布局,则是遵循伊斯兰墓葬碑刻传统,上部三分之二为五行“库法体”阿拉伯文,内容记载着《古兰经》经文节选,还刻有墓主姓名、归真日期等信息。下部三分之一以楷书阴刻“蕃客墓”三字。


碑上的中国字儿确实写错了:“蕃”字中间的“米”上少了一撇,“客”字下面的“口”字里多了一点,“墓”中间“曰”写成了“田”。据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的专家说,这显然出自初学汉字的穆斯林之手。 “蕃客”,就是宋元时期对外国商旅的官方称谓,这应是一块定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的墓碑。墓碑主人名为伊本·奥贝德拉。


据介绍,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一个国际化的海洋都市,这里聚居着许多信仰不同、肤色各异的外国人,其中很多是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侨民。他们聚居的地方被称为“蕃坊”,学校叫“蕃学”,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墓区。这笨拙的“蕃客墓”三字,仿佛让我们看见这些穆斯林商人学习汉字,融入汉文化生活的生动画面。在这块墓碑上,他们自称“蕃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国客人”,说明“蕃客”的称呼在当时已是一个通俗无歧视的称谓。他们沿南方的海路来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对外交流繁盛的泉州,也是外国客商们热爱的第二故乡。


安徽来的“小青蛙”:宋蛙形石砚


这里趴着一只石头蛙!椭圆形的屁股和三角形的头,淡绿色的身子大嘴微张。怎么还背着个盖子?这是啥?


宋蛙形石砚


“它刚出土的时候,好些人也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福建博物院典藏部相关工作人员称。1972年,福州铁路电工队在西园村兴利山做基建时,发现了一座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砖室墓,在墓里出土了这只“小青蛙”。这里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瓷器、寿山石雕、铜镜及买地券等。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一方造型夸张的砚台——宋朝流行的“仿生砚”。


在宋代,长方形砚和椭圆形砚是比较常见的。在文人风气盛行的背景下,还出现了鹅形砚、太史砚等砚台。同时,在科举文化的影响下,也出现了大量带有植物、异兽造型以及纹饰的砚台。蝉形砚台就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仿生砚,而青蛙这类造型的古砚则比较少见。


这方蛙形砚是个“外地砚”,虽然出土于福州宋墓,但福博典藏部工作人员介绍,它属于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shè)砚,出产自安徽歙县。宋代是砚文化发展的繁盛期,这只安徽来的“小青蛙”造型生动,石质细腻,雕刻精美,看着它,仿佛能看见这位不知名的南宋墓主人在案前闲坐品玩、磨墨咏砚的模样,那一定是宋时福州的某一瞬美好时光。


唐写经册的骨力、蕃客墓碑的奇趣、蛙形砚的灵动……这些文物或它们的主人远道而来,或辗转流传,或跨山越海,最终都安家福博。它们看似“不该”在这里,却因缘际会汇聚于此,融合为八闽一段段不可或缺的文化注脚。


它们中,谁会赢得大家的喜爱,成为福博的“镇馆之宝”呢?我们也期待一下。


编辑:肖辛怡

审核:宋晖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