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 通讯员 刘其燚 文/图
在福州罗源县凤山镇文锦街,一座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古厝,正以全新姿态唤醒千年文脉。自2023年1月17日罗源县“文艺家之家”在此揭牌,这座承载岁月记忆的古民居,便化身集创作、展览、演艺于一体的文艺共享基地,不仅汇聚9个文艺协会、3个名家工作室及专业创作工作站,更以“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示范基地”为引领,奏响“文艺+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的交响曲,为罗源“做强省会北大门,建功丝路海港城”的蓝图,注入鲜活文化动能。
今年大年初五,阮余群和中央歌剧院“游吟诗人”6人组合来罗源举办“音梦起航新春颂”音乐会(吴礼鸿/摄)
镜头作舟
以鸟为媒引客来,生态美景变经济活水
罗源湾的卷羽鹈鹕,是罗源生态之美走向全国的最佳名片。
每年深秋至次年春天,这群来自西伯利亚的“白衣精灵”,都会落脚罗源卷羽鹈鹕生态公园。去年有20多只翩跹而至,前年更迎来60多只的“大部队”。为守护这些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县摄影家协会以“文艺家之家”为阵地,一方面组织会员定期到公园投放泥鳅、小鱼,保障鹈鹕食物供给;另一方面在观察点修缮观景台、打造多功能池塘,既为候鸟营造安全栖息环境,也为摄影创作搭建优质平台。
协会还在“文艺家之家”策划“卷羽鹈鹕主题摄影展”,通过线下展览与线上新媒体推送,让罗源湾的“候鸟名片”越打越响。
摄影家协会成员春节期间,免费为市民拍摄全家福(陈世强/摄)
今年春节期间,仅正月初一就有数百名摄影爱好者专程来此拍摄鹈鹕,整个正月累计吸引游客五六千人,其中不乏从北京、上海、杭州远道而来的“追鸟人”。“本来计划去闽江口拍鹈鹕,听摄影圈朋友说罗源的鹈鹕数量多、环境好,特意绕路过来,果然没失望!”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举着相机,镜头里的鹈鹕正展翅掠过水面,“这里不仅能拍鸟,周边的古厝、海鲜也特别有特色,打算多待两天好好逛逛。”
正如协会成员吴礼鸿所说:“一个月五六千名游客来拍鹈鹕,他们要吃饭、住民宿、买特产,这就是文艺带动生态旅游、让美景变经济活水的实在效果!”
春节期间,“万福迎春”义送春联和“福”字惠民活动现场吸引了不少市民
艺术为桥
让高雅艺术接地气
元宵晚会成文化符号
“歌剧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唱老百姓听得懂、爱听的歌,才能真正走进大家心里。”这是罗源县音乐舞蹈家协会始终坚持的理念。而“文艺家之家”的落地,让这份理念有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协会把舞台从室内搬到田间地头、社区广场,让歌声与舞蹈成为连接文艺工作者与群众的“暖心桥”。
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是从罗源小山村走出去的艺术家,一直牵挂着家乡的文艺事业。她在“文艺家之家”设立个人工作室时曾说,家乡人看着她长大,这份信任和支持比什么都珍贵。建工作室不只是荣誉,更是责任,“我要把高雅艺术带回老家,也把家乡的好苗子推出去”。
每年的元宵晚会都搭配沉浸式烟花秀,已成了罗源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陈世强/摄)
每年春节前后,阮余群都会回到工作室,和在京求学的罗源音乐学子、本土文艺工作者围坐在一起,聊创作、改作品、议活动。今年大年初五,她还特意邀请中央歌剧院“游吟诗人”6人组合来罗源,在文锦街林可彝广场举办“音梦起航新春颂”音乐会,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致的视听盛宴。高亢嘹亮的歌喉、情绪饱满的演绎惊艳了在场的观众,现场掌声欢呼声一浪盖过一浪。“没想到在家门口能听到中央级的演出,太值了!”前来观看演出的林依姆说道。
除了日常惠民演出,每年的元宵晚会更是罗源文艺界的“年度重头戏”,而“文艺家之家”便是晚会的核心策划阵地。2023年“明月照罗源”元宵焰火晚会,阮余群与县音舞协会成员共同唱响罗源城市形象宣传歌曲《明月照罗源》,歌声伴着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下勾勒出动人的家乡画卷;2024年“春暖回家路 月是故乡明”晚会,歌唱罗源的原创歌曲《乌乌的歌》《罗源丫好卡溜》,曲曲都唱在观众心坎上,轮番上演,满满的“罗源元素”让观众倍感亲切;2025年“灯暖元宵 团圆共赏”晚会,更是将创新做到了极致。改编的罗源版《上春山》,把凤山镇、起步镇、鉴江镇等乡镇名字融入歌词,台下响起阵阵欢呼。
每场元宵晚会都搭配沉浸式烟花秀,近万名观众聚集在广场上,举着手机记录美好瞬间,不少在外务工的罗源人特意赶回家乡过元宵。“现在提到罗源元宵,大家就会想到这场晚会,它已经成了我们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县文联负责人说。
今年春节期间,仅正月初一就有数百名摄影爱好者专程来罗源拍摄鹈鹕(陈世强/摄)
薪火相传
古厝变阵地育新苗,人才辈出助振兴
“以前搞创作都是‘单打独斗’,找个交流的人都难,现在有了固定阵地,和同行聊想法、给群众送演出都方便多了。”县美术协会会员小林的话,道出了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心声。如今的“文艺家之家”,在罗源县委、县政府的活化利用下,已成为集“文艺创作、艺术培训、交流展示、惠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阵地:美术协会在这里办写生沙龙,作家协会开展文学讲座,畲族文化研究会组织非遗传承人分享技艺,浓浓的文艺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才加入。
“文艺家之家就像个大家庭,不仅带动了整体氛围,更培养了不少年轻后辈。”县文联负责人介绍,围绕“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文艺家之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音协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举办声乐、舞蹈专题培训,提升会员专业水平;摄影家协会组织生态摄影、古厝摄影采风活动;阮余群工作室更是搭建起“绿色通道”,已推荐5名罗源音乐学子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培训。
古厝不语,却见证着文脉的延续;文艺有声,正奏响振兴的乐章。“文艺家之家”的故事,是罗源县与文化共生共荣的生动缩影。未来,罗源县将继续以古厝为基、以文化为魂,推动“文艺+生态”“文艺+文旅”“文艺+产业”深度融合,让千年罗川在文化的滋养下,焕发更强劲的生命力,为建设现代化美丽海湾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编辑:李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