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见习记者 何丹莹/文 受访者供图
“大家看这处灰塑,上面的蝙蝠图案可不是随便画的,暗含‘福到’的寓意呢!”周末的三坊七巷,古厝飞檐下满是游人,13岁的林诗晴戴着红领巾,斜挎着扩音器穿梭其间,清脆的讲解声里满是自信。讲得兴起时,她会下意识捋一捋胸前的红领巾,那股熟门熟路的劲儿,引得不少游客驻足鼓掌——谁能想到,这个小小讲解员,竟是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全省唯一入选者。
如今的她,已能独立讲解近30个场馆,吃透超20万字讲解词,累计讲解时长突破1000小时,用稚嫩的声音,把“闽都文化”的故事讲给了无数人听。
讲解时,林诗晴专注又热情,闽都文化娓娓道来
从“小蚂蚁”到“金牌讲解员” 6天啃下3万字讲解词
林诗晴与讲解的缘分,要从一年级时校门口的能补天巷说起。当时巷子进行了修缮,她作为“秀才救蚁”中的“小蚂蚁”,看到演讲的哥哥姐姐分别扮演秀才和考官,自信地给来访人员讲“秀才救蚁”的故事时,心里便悄悄埋下一颗种子:“我也想成为这样传递历史的人。”
这颗种子一等就是两年。直到三年级,林诗晴才如愿加入福州市中山小学的“7686”导游社团,正式踏上讲解之路。为了把讲解练扎实,她停掉了兴趣班,周末、寒暑假全“泡”在了展馆里:林则徐纪念馆3万多字的讲解词,她咬牙用6天集训啃了下来;为理清三坊七巷里严复、林觉民等名人的关联,她跟着老志愿者一遍遍地“偷师”,直到能把零散的人物故事串成完整的历史脉络。
如今,她的“讲解版图”早已走出校园,覆盖了近30处场馆——从冶山历史风貌区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再到需要四十分钟车程的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但她却从不觉得累:“每个场馆的历史都像小珠子,串起来才是完整的闽都故事,特别有意思。”
1000小时温暖讲述 让文字在故事里“活起来”
对林诗晴来说,背熟讲解词只是“入门”,难的是把冰冷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故事。她从不照本宣科,总爱把老师拓展的历史趣闻、自己查的资料融进讲解里,“游客能问倒我,说明我还没真懂;能答上他们的问题,才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了。”
这样的“较真”,让她在1000多小时的讲解里收获了不少“高光时刻”。有次在三坊七巷,一位看似普通的男性游客让她展开讲导览图上的每一位名人,“正常两三分钟讲完的导览图,那天讲了近一个小时”。对方接连抛出“某位名人是不是谁的老师”“某年是否在某学院留学”等专业问题,林诗晴都从容应答,末了对方笑着鼓掌:“小姑娘真棒!”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游客很可能是专业讲解员。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福州作为主会场,刚放学的林诗晴背着书包就往三坊七巷跑,一站就是3小时,嗓子哑了就含颗润喉糖;夏天景区里闷热,她带着干粮从早讲到晚,校服湿了又干,却从没喊过一句累。
以红领巾为“名片” 带动更多人传扬闽都文化
现在的林诗晴,头衔早已不止“讲解员”:福州市中山小学金牌小导游、三坊七巷“AI数字人推荐官”原型、福州市“优秀少先队员”……更让人惊喜的是,她还成了身边同学的“文化引路人”——在她的带动下,学校的红领巾讲解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学弟学妹跟着她走进场馆,拿起了扩音器。
“想让更多人知道,福州的古厝里藏着多少宝贝,咱们的闽都文化多厉害。”说这话时,林诗晴胸前的红领巾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即将升入初中的她,早已规划好了接下来的“讲解计划”:“就算上了初中,节假日还是要去讲解,像高中的学长学姐一样坚持下去。”她还有个小目标,去长乐冰心文学馆讲解,“听说那里有冰心先生的手稿,还有她宠物猫咪的标本,我想把这些温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编辑: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