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文/图
2025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7月1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重要配套活动之一的“海峡论坛·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聚焦两岸中华儿女不畏牺牲、共守家园的抗战史,挖掘抗战中的船政故事。现年86岁高龄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上海科技馆理事长、左宗棠第五代孙左焕琛来到福州,与林则徐后裔林祝光、沈葆桢后裔沈园齐聚福州船政衙门议事厅,共忆先贤精神,共话家国情怀。
左焕琛
“见一面少一面,非来不可”
“近来身体不是很好,气候又热,我犹豫着要不要来参加。”一落座,左焕琛就笑着说,但想到能与林、沈两家后人共聚一堂 “可是极难得的事” ,于是坚定地踏上旅程。
左宗棠后裔左焕琛(中)与林则徐后裔林祝光(右)、沈葆桢后裔沈园(左)首度齐聚
1940年生于广东的左焕琛,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玄孙女。其家族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祖训为志,代代奉行“为国做事”的信念。其父左景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抗战期间辗转多地任医疗队长,在抗美援朝中还曾发明手提血液箱,挽救无数前线生命。左焕琛深受其父影响,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并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人体解剖学方面极有建树。
“父亲总拿勤俭的家训要求我。” 左焕琛回忆,少年时她有一件很长的棉袍,用腰带扎起来,长一些个子便放一些,这样便不用年年换新衣服。家中珍藏有左宗棠穿过的狐皮袍子,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也未变卖,直至左宗棠诞辰200周年时,他们将袍子捐给了湖南湘阴的左宗棠纪念馆。在左家人的观念里,祖辈留下的财富算不得数,要功成名就,就得自己去奋斗。
“房子不属于我,要还给国家”
让左焕琛终生难忘的,还有父亲对“家国”的理解。1957年,左景鉴带领上海医学院400余名临床人员响应国家号召西迁重庆。离开之前,他严肃地告诉当时刚进入大学的左焕琛:“我要带妈妈和弟弟全部搬到重庆去,房子我也决定还给国家。”
当时左家所住的是政府分配的一幢180多平方米复式公寓,位于上海复兴中路新康花园。年轻的左焕琛惊呆了:“你们都走了,我怎么办?”她央求父亲:“能不能起码给我留个10平方米的小房子?” 左景鉴告诉女儿:“房子是国家分配的,不可能为你搞特殊。你就老老实实住学校的集体宿舍去。”
这一段经历对左焕琛影响深远,也被她继承到了儿孙的教育中。大儿子2004年参与抗击SARS新药研发,虽科研成果突出,却因教学时数不足未评上教授。左焕琛坚持“不走后门”,而是鼓励他“靠自己打擂台”,申请国资委投资,继续科研。“如今国家发展了,生活好了,更不能沉湎享受。”她说,自己也曾带着儿孙走遍新疆哈密、故乡湘阴,踏寻左宗棠足迹。“如今国家发展,日子好了,但还是要时刻警醒着,不能沉湎享受。”
湘江夜话今重续,家国之义共传承
1850年1月,返回福建老家的林则徐从沅江经湘江短暂停留长沙,船只停泊在岳麓山下的湘江边。在众多慕名求见者中,他唯独接见了左宗棠。对林则徐心仪已久的左宗棠从百里之外的湘阴家里匆匆赶到湘江边的岳麓山下,二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创建船政,承林则徐之志,巩固海防。一段“湘江夜话”,交流的是两代能臣西定新疆的护国心得,也传承一生清廉,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大愿。
“林、左、沈三家,祖先都将家国放在首位。”左焕琛说,如今再次相聚福州,不仅是缅怀,更是传承。“不仅我们这一代要讲,后面的代代也要讲,要让他们看看我们的祖先,都是怎样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她表示,未来她还要带着左家的儿孙,再回福州——这片承载着船政兴国梦想的土地,也是一代代华夏子孙精神的根与魂。
左、林、沈三家后裔一同参观船政衙门
编辑:陈悦瑶
审核:白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