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闽剧非遗,让福州这座名人故宅重焕新生

2023-03-02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见习记者 吴雪薇


3月1日下午,福州仓山区平日宁静无人的林森公馆,突然热闹了起来。精致古朴的青砖大门洞开,迎来了一批年轻的客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应仓山区闽剧协会邀请,在林森公馆举办一场“非遗闽剧研学体验营”。穿过阳光明媚的院落,副楼的一楼已经成为一个空间虽小但五脏俱全的简单化妆室,实验闽剧院的演员们在里面化妆盘头,有说有笑。


“林森公馆此前一直作为仓山区图书馆的绘本馆在使用,在周末的时候一楼的大厅开放给家长小朋友们来看看书,二楼以上则是这里过去的主人——曾任民国政府主席的林森的常设展览。”仓山闽剧协会秘书长严智伟介绍说。


城市一隅,老公馆见证世事变迁


林森公馆是一栋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柱廊式风格的中西结合式建筑,建筑平面呈T字形,分为主楼、副楼。副楼每层仅有一个房间,窗门原装有带花纹的玻璃,故附近的居民俗称该楼为“花玻璃”。


公馆的花窗


但受疫情影响,原本就规模不大的三层小楼更少了人气。于是仓山区有关部门就计划将这个古朴又有着文化底蕴的地方留给去年年底刚刚成立的仓山区闽剧协会。


“林森在的时候就爱听闽剧。” 闽剧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笑着说。这座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七星巷2号的青砖小楼,建于1921年,由闽侯尚干乡民集资兴建,是林森回到福州时的主要居所。


古朴的建筑外墙

1943年林森去世后,这栋公馆仍由林家人居住。1949年后,主楼曾供解放军某部一医疗队驻扎,林森家属迁至副楼居住。1951年,医疗队将副楼也全部占用,林森的家属们则迁至七星巷3号属林为桢的房内居住。数年后医疗队迁出,林森公馆产权收归国有,并移交仓山区房管所,先后迁入20多户城市居民。2009年,林森公馆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森公馆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仓山区投入100多万元进行修缮,在保留其外观旧貌的同时,开始尝试将其打造成为公共文化空间。仓山区图书馆的绘本馆则是于2015年12月在这座藏在闹市中的老洋房里开张的,当时,它是全省第一家公益性的绘本主题馆。


“但之前对于二楼、三楼的利用也比较少,因为老房子嘛,空间也有限,承载不了太多观光的客流。” 严智伟说。仓山区闽剧协会在今年2月12日进驻公馆后,即在区有关部门和热心企业的支持下,再度着手对公馆进行修缮,“木质的地板、楼梯等,很容易被白蚁啃蛀而朽坏,维护会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并不会去动楼内原有的结构,而是对易损坏材料进行更新。未来会将二楼改造成闽剧非遗展示馆,而三楼则参考相关资料,尽量还原林森在时居住的样貌进行展览,会让这个地方更有人气。”


闽剧新生,非遗艺术引来青春人气


站在窗旁向外望去,楼下的闽剧研学营已然开场。时代中学初二的同学们鱼贯而入,朝气蓬勃的蓝白校服很快布满了花木扶疏的院落。来自省实验闽剧院的主持人妙语连珠,互动游戏、知识问答、科普小视频……也请现场的学生们尝试闽剧动作,与剧院的演员们互动,院落里传来一阵阵开心的笑声。


研学活动现场


“既推广了本地特色非遗文化,也增加了孩子们对福建非遗艺术的了解与热爱。这一次研学活动,正是我们实践课程的一部分。”时代中学带队老师之一的陈老师说。在这场体验营举办之前,来访的不少老师也并未造访过林森公馆。这场由仓山区政协文史委主办的闽剧艺术趣味研学活动,为这座古朴安静的老建筑“扬了名”。


 “承载着名人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老建筑,与闽剧这样的福建非遗文化是可以互惠共生的。” 严智伟秘书长说。


编辑:肖辛怡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