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用科研成果,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山银山”

2025-10-04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见习记者 何丹莹/文

福建农林大学供图


金秋时节,福建莆田仙游县度尾镇的柚园里满是丰收的盼头。漫山柚树枝头缀满沉甸甸的青绿果实,浓郁的柚香随着山间清风飘荡,文旦柚迎来采摘销售的旺季。


国庆假期,当多数人忙着规划休憩与出行时,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的心里,却始终记挂着这片柚园的收成。


田间育良种 茶豆套作富农家


“廖教授又来地里了!”在莆田仙游县度尾镇的柚园里,果农们对这位裤脚常沾泥土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早已十分熟悉。廖红教授多次往返于学校与度尾镇的田间,弯腰拨开枝叶查看果实生长状态,蹲在田埂上仔细记录挂果量、果实直径等关键数据,只为给今年文旦柚的测产工作做足准备。据预测,今年度尾文旦柚产量可达6.8万吨,较去年增产20%。


廖教授在田间忙活


跟农业打交道的30多年里,廖红早把“科学家”的架子卸干净了。读研究生那阵,廖红跟着导师跑田野,看着农民因施肥不当而庄稼减产,廖红心里就拧着一股劲:“搞研究不能只发论文,得帮农民解决真问题。”后来去美国学习,她发现“植物90%养分靠根系吸收”是前沿方向,国内却没人专做,回国就一头扎进大豆根系的研究里。大豆是“土壤好朋友”,能帮土地固氮,廖红要做的,就是让这“本事”用到极致。


为摸清大豆根系的“脾气”,她带着学生在田里搭过临时住处,铺盖卷、塑料布是标配。就这么“泡”在田里,她的团队搞出了国际首个大豆磷效率遗传图谱,还培育出靠根系改良就能提产的大豆新品种。


福建人既喜茶,也爱茶。但不少茶园常年用化肥种茶,土越种越“瘦”,茶叶品质也下降了。2015年起,廖红带着团队跑遍安溪、武夷山的1000多家茶企和茶农,蹲在茶园里测土、采样本,最后琢磨出“茶豆套作”的法子:夏天在茶树下种大豆,大豆当“绿肥”养地;冬天种油菜,开花后翻进土里补养分。


廖教授(中间)在茶田调研


一开始茶农都犯嘀咕:“这豆子能比化肥强?”廖红不辩解,挽起袖子就下地,锄头挖沟、手把手教播种,连后期怎么管都讲得明明白白。等到套种的茶园采下茶叶,卖价比往年高了一截。


如今福建的生态茶园示范面积超万亩,辐射了十多万亩地,培养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茶农笑着说:“地里既有绿水青山,兜里也多了‘真金白银’。”


攻坚红壤 线虫唤醒土地活力


在福建的田间地头,像廖红这样扎根一线的农业科研人还有不少。他们带着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走进田埂、贴近农户,把论文写在土地上,用一项项“接地气”的技术,帮农民解决种庄稼、管果园的难题,为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搭起了“科研桥梁”。


蒋瑀霁就是其中一位,他专跟福建的红壤“较劲”。福建七成耕地是红壤,不少地酸得厉害,养分也缺,种庄稼总“力不从心”。搞土壤研究的蒋瑀霁,总琢磨着给这些“瘦地”找条活路。


蒋瑀霁(第一排左二)


早年去江西考察,他发现当地红壤里的磷“不顶用”,庄稼“吃不饱”,产量上不去。“能不能找些‘小东西’帮土壤‘释放’养分?”于是,蒋瑀霁带着团队在田里扒土取样,反复试验,终于从玉米根际土壤里,筛出了一种叫“原杆属”的线虫。


这线虫靠捕食能让土壤里的解磷细菌变多,让原本“睡大觉”的磷“醒过来”,庄稼就能吸收了。为了验证这法子,蒋瑀霁在田里设了长期试验点,选种、接种线虫、监测土壤变化,每一步都亲力亲为,有时在地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他常跟学生说:“别总待在实验室里算数据,多去跟农民聊聊天。他们知道地里缺啥,咱们的研究才有用。”之前在福建漳州平和县,果农愁蜜柚园土壤越来越“差”,蒋瑀霁跑去看了好几回,结合红壤改良的经验,给果农出了方案,帮着保住了收成。


“把论文写在田间大地上。”这是蒋瑀霁坚守的科研信条,他总说“十年磨一剑”,科研急不得。一个理论从想法到落地,可能要熬好几年,但只要看到农民的地里有了好收成,他就觉得值。



编辑:潘泽彦

审核:林洪涛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