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何丹莹 文/图
8月的福州,暑气未消,郭小明坐在艾灸室内的椅子上,熟练地滑动屏幕,用语音播报功能反复听着那条公示信息——“福建省2024-2025年度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合格名单公示”,他的名字也在名单上。此次考核1289人报名,仅有155人通过,通过率为12.02%。从看不见经络图,到靠指尖“读”人体,这位盲人推拿师用20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医学路。
郭小明在推拿中
黑暗中摸索,盲校里练出“指尖功夫”
“我出生时还能看见一点,六个月大时因先天性青光眼做了手术,右眼手术失败后萎缩了。”郭小明回忆道。由于担心左眼手术再失败会彻底失明,家人没让他再进行手术,错过了一岁前的最佳治疗期,到四五岁时,他便彻底看不见了。
九岁那年,郭小明从泉州来到福州的盲校学习。“普通孩子六岁上学,我们得等九岁才能入学,因为是住宿制,入学前还要检查自理能力。”他说,初中时,学校就统一安排学习推拿,“希望我们学完后能有门手艺谋生”。
十三四岁的他,开始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推拿,从俯卧撑、哑铃等练力气的基本功开始,后来逐渐学习手法。“穴位只要下功夫背,就都能记得住,老师主要教的是手法,像滚法、一指禅,都得反复练习。还要天天和同学互相练习,至少要连续一个月,才能说得上是入门。”
在盲校三年的学习,让他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他又考上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习相关专业,后来还通过成人教育专升本。2005年毕业后,郭小明在北京、南京等地的推拿店辗转,最终回到福州。多年的实践,他攒下了不少的回头客。
“2005年毕业,第一个月的工资是800多元,不多,但生活有了盼头。”郭小明说。如今他在推拿店兼职,若全职月入能过万,但他更看重这份职业带来的价值感。
太极拳助力,让他推拿更上一层楼
让郭小明推拿技术更上一层楼的,还有习练太极拳的助力。
“2009年我从北方回到福州生活,就听说省盲协组织了公益的太极班,冲着能锻炼身体就去参加了。”郭小明成了太极班的首批学生。
福州格致中学教练方传杰告诉记者,太极班首批有60多名学生,都是从省内各地市来到福州。“每个学生手把手教,光是简化版的太极拳24式,就教了差不多一年。”对郭小明,他的评价是“能吃苦,很通透”。
为何推荐盲人学习太极拳?方传杰说,盲人不适合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太极拳既能保障习练行动安全,也能调动身心和谐。
“16年来,每天都花20分钟打太极,早一趟晚一趟,每趟五六分钟。”郭小明说,练太极时对身体协调性和感知力的锻炼,让他在推拿中更能精准把握力度和角度。“以前一天做五六个客人就累,现在耐力好多了。”
更意外的是,练拳让他对关节感知更敏锐:“摸肩关节时,能更清晰地判断位置和状态。”
苦练廿载,“医师梦”终圆
2017年,《中医药法》的出台,让郭小明看到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专业资质的希望。
法律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有了这个政策,我们这些靠实践积累经验的人,有了正规考核拿证的机会,能让自己的职业更上一层楼。”在得知2024-2025年度福建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开始报名后,郭小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选择了自己擅长的伤筋推拿方向,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备考征程。
“看的都是盲文版的教材,厚厚的一大本,得一点点摸、一点点记。”除了理论知识,郭小明还在从业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遇到肌肉扭伤这类问题,都会特意琢磨手法。
郭小明说,考试当天是面试,五个考官坐在对面,既要回答问题,还要在考官身上演示推拿手法。“当时特别紧张,但20多年的推拿经验和太极功底帮了我,手法已经形成肌肉记忆,像滚法要腕部放松、一指禅要力道渗透,这些都靠平时练得熟。”
如今,郭小明在等待证书发放。这些年,他感受到社会对盲人推拿的认可度在提高,但也深知行业不易:“很多盲人按摩师面临身份尴尬,执业范围受限。”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更多盲人朋友信心,“别放弃进入社会的勇气。只要肯努力,有手艺,我们也能在社会上立足,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编辑: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