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通讯员 李宁伟 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1月20日,连江苔菉国家中心渔港人声鼎沸、船笛轰鸣。一艘长约92米的大型活水运输船缓缓驶入港内,舱内载着约3万笼鲍鱼——这些在北方海域“避暑”7个多月的连江鲍鱼,在历经5天航程、跨越1600公里后顺利回到家乡,即将开启冬季养殖新阶段。
小型渔船带着越冬的鲍鱼回到养殖区
运输船停稳后,甲板上的吊机立即启动。工人们将满载鲍鱼的养殖笼从活水船吊运至小型渔船上,现场作业紧张而有序。“此次运输船搭载的首批鲍鱼,有5万笼左右,在北方海域经过7个多月的养殖,鲍鱼个头明显变大、活力充沛。”负责此次运输的“闽连渔运60599号”船长卞礼武说。
网箱内活水养殖的鲍鱼个大饱满
据了解,运输鲍鱼的活水运输船,也为南北方运输的专门定制船型,运输全程可保持水温、盐度与海域同步,其配备的循环水系统,能最大限度保障鲍鱼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虽然运输时长达到5天,但是活水运输模式可让鲍鱼在长途跋涉后仍保持优良状态,为后续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特制的活水运输船带着鲍鱼回家
在小型渔船抵达苔菉镇大磹岛附近海域的鲍鱼养殖区后,渔民们立即展开繁忙作业:卸笼、装网、系绳、挂笼一气呵成。鲍鱼重新入海,开始在连江水域的越冬阶段继续生长。
“现在这批鲍鱼每斤约20粒,大概养殖到今年春节可以上市一批,明年4至5月份可大量上市。”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永寿介绍。
鲍鱼向来是出了名的“娇气包”,最适宜的水温在15℃至22℃之间,超过29℃就容易出现大批死亡。而连江夏季海水温度常突破30℃,当地渔民因而独创出鲍鱼“南北迁徙”养殖模式:每年4月底将鲍鱼送往山东荣成等北方海域避暑,避开南方夏季高温;11月再分批运回本地越冬生长。
“现在北方海水温度开始降低,大概在14℃左右,鲍鱼在低于7℃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开始大规模死亡,所以我们要赶在降温之前将所有鲍鱼运回连江。”吴永寿说。
南北对养的模式,将鲍鱼苗种的夏季存活率从30%提升至80%,养殖周期缩短,同时还降低成本,提高周期产量。早年间,吴永寿的15斤鲍鱼夏天在连江进行养殖,到冬天就剩下10斤左右;现在送到北方养殖后,同时间可增重至25斤,虽然“候鸟式”的养殖模式会增加一定成本,但投入和产出相比,后者效益更好。
据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24年连江鲍鱼育苗量3亿粒,产值约1.5亿元,全县鲍鱼养殖面积达1604公顷,鲍鱼产量59316吨,产值约48.64亿元。
一批批鲍鱼重回连江海域,这套独有的“南北迁徙”模式再次进入冬季周期,为来年的丰收蓄力。
编辑:肖辛怡
审核:宋晖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