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节后综合征”来袭,如何“满血复活”?专家分享科学调节身心之道

2025-10-09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见习记者 吴诗榕


国庆中秋的假期已然落幕,当许多人从“诗和远方”或“家中躺平”的惬意中抽身,重新投入职场时,一股莫名的疲惫、焦虑与效率低下感却如影随形。这熟悉的“节后综合征”,再次成为不少职场人士和返校学生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该如何有效调整状态,顺利过渡到工作学习节奏?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


生理节奏紊乱,心理落差更大


“假期里天天熬夜,昨晚想逼自己早睡,结果在床上烙饼到凌晨三点,早上被闹钟叫醒的那一刻,感觉灵魂都被抽走了。”“90后”王先生苦笑着说着他开工第一天的状态,他的话道出了许多“夜猫子”节后的共同心声。


而除了生理节奏的紊乱,巨大的心理落差更是“节后综合征”的核心症结。“一想到工作中堆成山的KPI,我就想立刻买张机票‘逃’回假期。”福州市民林女士感叹,从“自我放飞”到“被任务追着跑”的切换,让人在心理上先打了退堂鼓。


不过,市民郭女士从容应对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她在假期中段就开始逐步调整作息,以缓解即将复工的焦虑。


“自控力钱包”告急,专家教你“慢充”回血


为什么长假结束后,许多人会出现种种生理与心理上的不适?对此,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分析指出,假期的放纵如同一次“快乐过山车”,熬夜追剧、饮食不规律相当于将平日的“自控力钱包”挥霍一空,导致开工后想收心却深感“余额不足”。


那么,如何科学应对,才能让自己更快地“满血复活”呢?王永红给出建议,调节的第一步是让身体先“归位”。在作息调整上,切忌“硬熬”,可以尝试“5分钟提前睡”法,即每天比前一天提前5~10分钟入睡,如同为手机“慢充”,比突然的“断充”式早睡要温和且有效得多。


在心理层面,王永红建议为自己设置一个“缓冲带”。不要一上来就挑战最困难的工作,而是可以从列一份“迷你任务清单”开始,比如先整理好书桌、回复几封简单的邮件。“每完成一项,就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夸一句‘不愧是效率大师’,这种小成就感能巧妙地‘骗’过我们的大脑,让它觉得‘上班其实也没那么难’。”


对于那份对假期念念不忘的惆怅情绪,王永红认为,不必强行压抑,要为情绪找到健康的“出口”。“安排一顿自己喜爱的美食,就像给情绪贴上了一张有效的‘创可贴’,在治愈emo这件事上,美食往往比一味地叹气要管用得多。”


节后综合征是长假后常见的适应性问题,王永红表示,通过积极引导和科学调节,大多数人能在一周左右恢复正常状态,允许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或许正是告别“综合征”、拥抱新起点的第一步。



编辑:林威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