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福州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取得成效,从“随手扔”到“随手分”,福州市城管委构建全链条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2025-09-28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郭思琪 见习记者 吴诗榕


9月28日上午,由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共青团福州市委员会、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及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民参与垃圾分类,践行低碳生活新时尚”主题宣传活动在五一广场举行,通过互动游戏、便民服务等形式吸引广场周边众多市民参加。


作为全国率先实施“三端四定”垃圾分类模式的城市,近年来福州市城管委全力构建“前端精准分类—中端高效收运—终端科学处置”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持续推动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前端实行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监管、定位监控,中端规范收运企业、车辆、时限和点位,后端实现定点查验、定厂处置、定准流程、定责监管。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正变废为宝,迎来“重生”。


前端:全市120座垃圾分类屋完成新建改建


鼓楼区灰炉新苑小区的实践,为小区提供了一部值得借鉴的“分类经”。作为一个安置房小区,灰炉新苑涵盖村民、安置户和出租户共530户居民,推行垃圾分类并非易事。集中投放点的选址就成了首要难题。“居民普遍不愿让垃圾屋建在自家附近。”东大社区党委书记郑丽玲回忆道。社区坚持倾听民意与推动落实并重,通过多次召开居民恳谈会、开展入户走访,最终确定将垃圾分类屋建于小区出入口附近。


灰炉新苑垃圾分类屋受到居民点赞


如今,老人们常在环保文化宣教屋内摇扇闲谈,一旁就是集智能分类投放屋、“两网融合”回收点、城市积分便民驿站、宣教屋和邻里亭于一体的垃圾分类智慧园区。智能投放屋配备AI探头,可实现24小时违规投放行为抓拍。


在鼓楼区水涧新村,一座完成智能化升级的生活垃圾分类屋已投入使用。昔日老旧的卷帘门和传统四色垃圾桶已被全面更换,取而代之的是配备防夹手投口、智能扫码端口、机械按键和LED照明等现代化设施的新一代分类屋。此外,该分类屋最大亮点是引入了24小时在岗的“AI督导”系统。工作人员可依托远程语音功能,及时对居民投放行为进行指导与纠正。


据悉,作为2025年福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今年全市120座生活垃圾分类屋(亭)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已顺利完成。一批智能化、美观化、功能化的分类屋陆续投入使用。


中端:“公交化”收运 打造高效闭环


在福州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中端收运环节的“四定”标准也为城市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福州市城管委严格把控垃圾收运企业的准入门槛,逐家核准、逐级检查,确保企业具备专业资质与规范运营能力。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管与惩处机制,对违规企业“零容忍”。首次发现混装混运垃圾,给予黄牌警告、全市通报并处3万元罚款;若一年内两次违规,企业将被逐出福州市场,同时通过媒体曝光并列入信用“黑名单”,以刚性约束倒逼企业规范作业。


此外,福州统一了分类收运车辆的配置要求与标识标牌,并为每辆车安装GPS定位系统,逐车建档、全程监控。收运企业需按要求配足相应类别的车辆,作业时地面铺设垫布,装车后及时冲洗,做到车离地净。


合理规划收运时限与点位,让垃圾收运更加高效有序。福州科学规划垃圾收运线路,确保与前端收集无缝对接,白天收运时间为9:00—17:00,晚上为9:00至凌晨。在收运点位设置上,由街镇牵头,组织社区、物业共同选定小区垃圾收运点位置,将垃圾桶在收运点的停留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大幅缩短至15分钟,有效提升了收运效率。


在“四定”机制的引领下,福州中端收运亮点频现。“公交化”收运模式让小区与垃圾运输车实现高效衔接,各小区按既定时间推桶,运输车按指定线路定时到站收运;“摇铃上门”收运使城区主次干道全面撤桶,收运企业定时摇铃上门收集沿街商铺产生的垃圾,让城市街道更加干净整洁。


终端:循环经济引领垃圾“再生”


福州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承载着垃圾处置的重任。这片规划总面积11500亩的广袤土地,已蜕变为生态宜人的现代化园区。园区内布局12大类生活垃圾全流程资源化处置项目,覆盖餐厨处理、厨余利用等核心领域,形成闭环式绿色产业链。配套建设的8个综合保障项目则构建起全方位支撑体系,依托“三个循环”理念确保生活垃圾100%安全处置,推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目标落地,成为绿色转型的标杆案例。


2024年园区成果丰硕,焚烧协同项目获评AAA级生活垃圾焚烧厂、全年实现总发电量5.99亿千瓦时,上网电量5.1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6.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37万吨。


此外,马尾区与长乐区的垃圾分类处置实践也颇具特色。马尾区福州城投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日均处理能力达100吨,配备三套智能化分拣线(含PET生产线、低值膜处理线),低值可回收物可转化为塑料周转箱、市政花箱等高值产品。长乐区城北垃圾中转站内的湿垃圾就地减量化处理厂则采用生物降解技术,通过微生物处理将湿垃圾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符合市政纳管标准的废水,基本满足城区湿垃圾处置需求。而在福建永福环保科技集团的生产园区里,伴随破碎机的阵阵轰鸣,废弃的建筑垃圾被精准破碎成多种规格的再生骨料,经科学配料、均匀搅拌、高压压制等工艺淬炼,最终化身一块块标准统一的环保建材砖。据悉,该厂每年可消纳100万吨建筑垃圾,能节省50亩填埋土地。


目前,通过全市173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与11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的协同运作,叠加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大宗固废基地等平台支撑,福州已构建起完整的资源再生链条。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从“垃圾围城”到“变废为宝”,福州正以“源头精准分类—中端智能收运—末端高值利用”的全链条实践,将垃圾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动能,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州样本”。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