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郭思琪
王锦萍在天安门广场
“从吉钓岛的渔船到天安门广场,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能有这样的荣耀,激动得睡不着,真的很自豪!”5日晚,刚从北京返程的王锦萍,谈及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经历,眼中仍闪着泪光。这位62岁的福清城头镇吉钓岛村医,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医生、全国道德模范的获得者,更是岛上39年不曾缺席的“健康守门人”——她用近四十年的坚守,为近千名岛民筑起一道“海上健康防线”,被岛民称为背着药箱的“海岛120”。
走向天安门广场
她脚步轻快得像孩子
“接到通知时,我的手都在抖!”回忆起接到参会邀请的瞬间,王锦萍的声音仍带着激动。消息传开后,亲朋好友的祝贺信息塞满手机,孩子们更是追着她要“天安门现场照”,想把这份荣光分享给家族里的每个人。
从吉钓岛出发,坐渔船、乘飞机前往北京,这段跨越山海的路程,让王锦萍激动得难眠。9月3日凌晨3点,她在酒店房间来回踱步,脑海里一遍遍“预演”大会盛况。清晨走向天安门广场时,62岁的她脚步轻快得像个孩子。大会进行时,烈日当空,她却觉得心里更热:“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奏响,那种自豪感是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
当8万只气球与和平鸽一同掠过天际,王锦萍几度哽咽。“既是为了自己圆梦,更是为祖国的强盛而感动。”她说,这场盛典让她更明白,自己守的不只是一座岛、一群人,更是一份与家国相连的责任。
39年“孤岛行医”
岛民早已是“家人”
时间倒回1986年,刚从福清卫校毕业的王锦萍,毫不犹豫回到了滋养她的吉钓岛。吉钓岛地处福清、长乐、平潭三地交界,上个世纪80年代,岛上不通电、缺医少药,村民进出全靠小船。此前来岛上的医生都因条件艰苦陆续离开,而王锦萍的到来,让这个1000多人的海岛,终于有了一名“常驻医生”。
王锦萍为岛上居民看病
最初的日子格外艰难:那时的船很小,靠不了岸,冬日里,她挽起裤脚,背着近百斤重的药箱,蹚着冰冷的海水往岛上走,双腿冻得通红、长满冻疮;深夜出诊只能点着蜡烛看病,遇到产妇分娩,就打着手电筒接生;10多平方米的石头房,既是她的家,也是24小时不打烊的“海岛诊所”。
出诊从不计报酬,扁担断了一根又一根,常年奔波让她患上严重的风湿和腰椎间盘突出,但王锦萍一守就是39年。
王锦萍说,自己也曾动摇过。20多年前,小儿子要去市里上学,她也考虑过离开海岛,希望能弥补缺席子女成长的遗憾。可夜深人静时,往事涌上心头:搬不动药箱时岛民替她扛起;渔民捕到鲜鱼小虾总留她一份;心情低落时,刚看完病的村民会坐下来陪她聊天。对她而言,岛民早已是家人,她哪里舍得走。
“你若离开,谁给我们看病?”老岛民红着眼眶的问句,让王锦萍最终选择留在“大家”身边。她说,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依旧会坚定地留在岛上。
□讲述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岛上为大家服务”
如今的吉钓岛,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150盏路灯照亮全村,轮渡新码头建成,45座的全新渡船往来穿梭,幸福养老院、新卫生所拔地而起,医疗硬件设施大幅改善。更让王锦萍欣慰的是,福州市区域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落地后,老人们不用出岛,在村卫生所就能享受到远程医疗服务。
“作为党员和医生,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岛上为大家的健康服务。”看着海岛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王锦萍笑着说,她的心愿很简单,就是继续做大家的“健康靠山”。
从蜡烛微光到灯火通明,从“一个人的诊所”到“全岛人的依靠”,王锦萍用39年的坚守,在吉钓岛书写了一段温暖的“医者仁心”故事。而这次从海岛走向天安门的经历,更让她坚信:平凡的坚守,终会与家国的荣光相连。
编辑:郭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