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州 > 新闻详情

“呼风唤雨”有新规范!福建省首部规范人工影响天气的法规12月1日起施行

2025-11-27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李嘉琪


11月27日,记者从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福建省首部专门规范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对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防线、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条例》填补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制度空白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发,年均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在粮食安全、森林防灭火、水库增蓄水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立法明确各方职责、规范作业流程、强化安全保障,将为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助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更好服务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条例》共五章三十六条,包括总则、规划建设与组织实施、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法律责任、附则等五个章节,从工作机制、规划建设、组织实施、安全监督到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构建了全流程管理体系,填补了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制度空白。


“十四五”期间福建防雹减损约8.93亿元


“十四五”期间,福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蹄疾步稳。率先在全国建立冰雹跨省联防协作机制,闽赣粤行政边界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变“分段防御”为“全域防御”。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智能化升级,防雹作业合理性比率提高至95%以上。实现装备和作业弹药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监管,全流程实时跟踪管理率达100%。


一系列举措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十四五”期间,福建年均增雨近7.7亿吨,防雹减损约8.93亿元,烟叶因灾损失率由常年13%降至5%,服务保障成效进一步提升。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离不开气象科技的支撑。“十四五”期间,福建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不仅全省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平均间距缩小至6.94公里,还建成了全国首部S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进一步提升对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监测能力。并且,首次在台湾以东洋面布设海洋浮标站、试运行全国首艘海洋气象移动观测无人艇,进一步强化了海峡和远海观测能力。


研发“蓝眼泪”等特色景观预报算法,预报准确率近80%


“十四五”期间,气象服务也在赋能千行百业中展现新作为。在产业升级方面,福建气象部门实施“气象+”“+气象”“气象数据要素×”行动,服务覆盖自然资源、应急、交通、文旅、农业等40多个行业。研发了百余项定制化服务产品,累计为200多家单位赋能增效;水产养殖台风指数试点增至23个,风险保障累计9.75亿元,同比增长27%;还建成了集远洋导航、近海航行安全评估和港口气象服务为一体的丝路海运综合气象服务平台,服务148条航线。


在民生领域,气象服务更显“温度”。深挖气候资源,研发“蓝眼泪”“雾凇”“云海”“赏花”等特色景观预报算法,预报准确率近80%,让公众出游赏景从“碰运气”变为“早预见”。此外,研发“知天气”APP,覆盖出行、预警、旅游攻略等分众化场景,并建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让预警信息“发得出、送得到、叫得应”。


编辑:肖辛怡

审核:林祖龙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