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李嘉琪
初秋时节,闽江口的名贵江鲜流蜞迎来捕捞季。流蜞主要生长在闽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的泥沙质土壤中,常见于龙祥岛、道庆洲无人岛附近的草滩。别看它身体扁平、形似蜈蚣,让人初见时需鼓足勇气才能尝试,却凭借丰富的营养,被渔民们称作“江中的冬虫夏草”。这种学名为疣吻沙蚕的时令美味,正悄然走上福州人的餐桌,开启一段“季节限定”的味觉体验。
“季节限定”的流蜞 新鲜有滋味
流蜞的“登场”极具季节性,每年仅在农历六月、七月、八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现身,其中七月、八月的产量最为可观。为了能有好收成,渔民们在捕捞前两个月就会对草滩进行养护,为流蜞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每当夜幕降临、潮水上涨,流蜞便会钻出泥面觅食,渔民们抓住这一规律提前布好渔网。待潮水退去,大量流蜞便会被困在网中,一晚的收获量有时能达到数百斤。
凌晨时分,新鲜捕捞的流蜞刚运到码头,就被等候在此的收购商们争相收购,随后迅速销往福州各大饭店以及周边市场,城门镇一带的市场在清晨时分,常能看到流蜞交易的热闹场景。“一定要先帮我安排,我赶着十点的飞机出国。”来自长乐的阿婆特意提前一周向龙祥岛收购商林进预订60斤流蜞,在她心中,这口流蜞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清洗后的流蜞 受访者供图
林进深耕流蜞收购行业多年,他向记者透露,每晚流蜞的收购量并不固定,波动较大,少则几斤,多则上千斤。“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养殖流蜞的冲击,野生流蜞的价格有所下降。”林进介绍,今年野生流蜞的收购价约为100元/斤,市场售价在120元/斤左右,而养殖流蜞的价格则低不少,仅需50元/斤。
面对市场上的流蜞,如何辨别其品质好坏?林进也分享了几个诀窍:从颜色来看,野生流蜞颜色更浅、更自然,养殖流蜞则颜色更深,个头也更大;从状态来看,品质好的流蜞含水量较少,身体坚挺且活泼好动,而品质差的则会显得瘫软无力。
由于流蜞的捕捞期极短,为了让这份鲜美得以留存,不少人会将其加工处理。常见的做法是油炸后制成流蜞干,或是直接冷冻。“流蜞干用保鲜袋密封好放进冰箱,煮面的时候放一点进去,汤的味道立马就鲜起来了!”林进还分享了储存小技巧,若想长时间储存且最大程度保留流蜞的口感,冷冻是更优选择。
营养师:流蜞营养丰富,食用需适量
流蜞究竟有哪些营养价值?怎么吃才更健康?针对市民关心的问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营养科杨凌副主任营养师给出了专业解答。
煎好的流蜞 受访者供图
杨凌介绍,流蜞有优质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也较为全面,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水产品特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过,民间所说的滋阴健脾、补气血、益精髓等中医作用还有待现代医学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至于流蜞的吃法,福州人颇有心得。韭菜花炒流蜞是当季最受欢迎的菜品之一,将流蜞煎好,与切成寸段的韭菜花一同爆炒,鲜香四溢。除此之外,油煎、蛋炒、酒炖等做法也各具特色、令人垂涎。杨凌认为,越简单的烹饪方式,越能保留食材本味,像蒸煮、快炒、空气炸锅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杨凌提醒,因流蜞是一种生活在南方沿海咸淡水交界处的环节动物,故食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初次尝试者可能面临过敏风险,应从少量尝试性进食开始,以确认自身耐受度,过敏体质者尤须谨慎。
因流蜞生长于泥泞环境,可能携带泥沙或寄生虫,食用前需彻底清洗、充分烹熟,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避免因卫生问题引发肠胃不适。流蜞的捕捞期集中在8—9月,建议食用当季新鲜流蜞,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0克,并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此外,因其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幼童应避免食用;购买流蜞干后,需密封保存,避免受潮发霉,确保无异味、无变质迹象才能食用。
杨凌还强调,任何高营养食物都应适量食用,希望大家理性消费,尊重自然生态。
编辑: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