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 文/图
“我会在这个作品上描绘台湾的蓝雀落在福州的榕树上的图画,寓意‘良禽择木而栖’。”在罗源县图书馆二楼,来自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建脱胎漆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守堃正在介绍自己未完成的作品,他的创作概念引起了众多参展人的共鸣。
8月12日上午,“同心罗源 漆彩闽台”2025罗台漆艺联展启动仪式在福州市罗源县图书馆二楼展览厅举行。本次联展吸引闽台两地手工艺者踊跃参加,原计划收集60件作品,最终汇集了100余件漆艺精品与漆艺文创产品。
一场匠心“艺术展”
当日,黄守堃忙碌的身影格外醒目,他时而引导人们站到不同角度欣赏漆画的肌理,时而举起漆器让人伸手触摸,感受作品经过数十道工序后,于表面折射出的熠熠匠心。
黄守堃向市民介绍漆器
他在一幅漆画前停下脚步。画框之中绘制着一位身着畲族传统服饰凤凰装的女子,不论是女子端庄安详的神情,还是凤凰装上繁复的刺绣图案,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件作品出自罗源本地的漆艺创作者阮聿璟之手,花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
“在过去,罗源也有制作漆器的手艺人,在古建筑的装饰和一些老家具上还找得到他们留下的痕迹,但他们的技巧少有传承下来。”阮聿璟对传承的中断表示遗憾,同时表达了在罗源继续发扬漆艺的决心,“包括我在内,这次有十几位罗源漆艺人参与。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希望能学习台湾老师们的作品,与大家多交流。”
除了本县的创作者,联展也吸引了许多福州市的手工艺者参与。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髹漆全皮箱制作技艺传承人何巍致力于皮胎漆器的制作,他为此次联展准备了多件作品,包括漆艺餐盘、角梳套等生活用品,体现着他把漆艺融入日常的探索。
在何巍带来的作品中,一件精美的漆艺皮包最为引人瞩目。包上的红色贴面用天然的珍珠鱼皮制成,灯光在纹路肌理间起伏,看起来颇具趣味。“这是守堃老师和我在2020年合作的成果,我们认识将近十年了。”回忆起与黄守堃的交情,何巍感慨地说,“皮料做胎体的漆器在国内非常少见,刚开始尝试时,我只觉得处处碰壁。守堃老师从台湾带来的技术给了我许多启发,这件作品是两岸智慧的结晶。”
黄守堃对此深表同感,他指向接待区所摆放的茶盘,这是由他自己设计并制作的漆艺作品。黑色茶盘塑造成了宝岛台湾的形状,百家姓文字错落分布于其上。一件漆器,尽显两岸一家亲的文化内涵。
“邀请朋友一起用这个茶盘泡茶,能借此机会打开话题,比如可以聊‘我姓刘,刘家人在台湾什么地方比较多’。谈着谈着,就可以体会到闽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情谊。”黄守堃说,自2017年定居福建以来,他从未感到自己与大陆居民存在隔阂。
黄守堃向市民介绍漆器
一场暖心“传承展”
“爷爷快看,我做的怎么样?”“非常棒!”活动现场,一个特殊的角落热闹非凡,一群小小艺术家正在和家长一起制作纸胎蘑菇漆器,黄守堃弯下腰去指导他们制作,脸上满是笑容。
为什么是蘑菇?灵感来自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
“去年8月,我到罗源县中房镇下湖村成立了非遗工作室。今年起步镇与我联系,希望我能在那里也设置一个点,带附近的小朋友们体验漆艺。”黄守堃向来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漆艺技法,于是欣然接受邀约。
地方换了,体验课的内容也要重新计划,以求贴合本地特色。起步镇有着“中国秀珍菇之乡”的美誉,黄守堃便将造纸工艺和大漆金箔贴付技法这两种非遗技艺与当地的菌菇文化相结合,设计出制作难度较低的菌菇造型纸胎漆器。联展启动当日,黄守堃把课程需要用到的原材料带到了现场,引导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创作。
看着一对对孩子和家长彼此配合,耐心地给胎体涂纸浆、贴金箔的样子,黄守堃感慨万千:“我想起了我的女儿,她小时候总是抱着我的大腿,不让我出去上班,现在换我‘抱她大腿’,希望能多见见她了。因为自己是过来人,所以在培养孩子们传承非遗的意识之余,也想给这些家庭留下更多美好回忆。”
错过了本次体验活动也无需担心,8月13日至9月3日期间的每周三下午,黄守堃工作室将在罗源县图书馆四楼开设手艺互动体验课堂,体验课程所需的材料和师资均由工作室免费提供。
谈到办公益班最大的阻力,黄守堃坦言是原材料的开销。“500克生漆价格在400到600元,金箔的售价也不便宜,但有国家和县里的各项补贴支持,这个缺口被填上不少,我们才得以将漆艺的技巧和文化免费分享出去。”黄守堃介绍道,9月,他将与罗源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及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两所学校开展合作,将漆艺从村落送进学校。
除此之外,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还邀请福建职业艺术学院的漆艺老师来罗源培养人才,开展系统性的漆艺班,进一步拓宽非遗艺术的传承之路。
编辑:肖辛怡
审核:袁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