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罗丹凌
1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十四五”期间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就专场发布会。记者获悉,“十四五”以来,我省加快建设交通强省,“211”交通圈基本成形,全省86%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95%设区市至所辖县、94%县至所辖乡镇1小时通达,综合交通发展总体水平稳居全国先进行列。
公路网络从“畅”到“优”
五年来,我省公路网络从“畅”到“优”持续转变,路网结构更具韧性。
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网6223公里,综合密度居全国前列;普通国省道1.1万公里,农村公路9.9万公里,全省91%的重要旅游景区、100%的重要产业园区和交通枢纽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
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邻县高速通、乡镇便捷通”,全省86%的相邻县之间高效通行、平均缩减里程约50%;85%的陆域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打开64个服务区后通道,让全省75个乡镇、近300万群众上高速路程平均缩短近10公里、节省约20分钟。
“十四五”期间,福建9条公路入选全国美丽公路,数量居全国前列。“四好农村公路”连续14年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97%的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65%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91%的农村公路通等级路。
运输服务从“保基本”到“优质效”
五年来,我省运输服务从“保基本”到“优质效”持续提升,要素流动更显便捷。
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福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325公里,公交线路里程达4.8万公里,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150%、19%。全省1.9万辆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93.3%。大力发展微循环公交,停靠站点智能化,掌上服务实时化,运行线路适老化,全省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560万人次,单位运营里程载客量每公里1.5人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华东前列。网约车双合规率长期居全国前三位。
交通物流持续降本。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开通22条海铁联运班线、开通6个重点港区铁路专用线,水路货物周转量比“十三五”末增加45%,集装箱铁水联运年均增速24%,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厦福泉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第一批典型经验清单,建成3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56亿元,3家企业获评全国5A级网络货运企业、21家企业获评全国5A级物流企业、3家企业入选全国物流50强。
沿海港口从“总量增长”到“集约发展”
五年来,全省沿海港口从“总量增长”到“集约发展”持续转型,支撑开放更加有力。
港口能级跃升,显现枢纽地位。“十四五”预计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35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超1亿吨,其中集装箱约300万标箱,可常态化停靠世界最大的散货船、集装箱船、邮轮等船型;预计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亿吨、1850万标箱,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1%、7.5%。其中,厦门港、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在全球排位分别较“十三五”末上升9位、5位。在世界银行与标普全球联合发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2020—2024》中,福州港居全球第2位。
航线通联全球,助推“一带一路”。全省船舶运力突破2000万载重吨、居全国第六,其中集装箱运力37万标箱、居全国第二,全国7家上市的民营航运公司中福建占4家。“丝路海运”品牌扬帆世界,命名航线达148条、覆盖48个国家和地区、150个港口,联盟成员超360家。近期,我省还率先开通全国首条“冰上丝绸之路”福州港经北极至欧洲快速航线。
港区优化布局,服务临港产业。紧紧围绕全省产业集群,深化港口资源整合,形成了沿海“两核两翼”11个重点港区错位发展的功能布局,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经济增加值7568亿元、居全国沿海第4位,占全省沿海地区GDP的15.3%,稳居第一方阵。沿海各市港口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高于全国海港城市平均水平。
对台交通从“联通”到“合作”
五年来,我省对台交通从“联通”到“合作”持续深化,促进融合更加有效。
两岸客货运输保持较快增长。全省沿海港口开通8条对台客运班线、11条对台集装箱班线,对台海上客运量占大陆的99%,对台集装箱运输量占大陆约30%。今年1—8月,两岸“小三通”运送旅客126万人次,同比增长52%。货运方面,预计“十四五”末闽台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将比“十三五”末增长19%、33%。湄洲湾港连续五年成为对台铁矿石最大中转港口,平潭港区成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最大口岸。
在我省,65周岁及以上台胞可免费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在福州、厦门两个机场,沿海的6个对台客运码头,以及人流量较大1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了台胞服务专窗。台湾特色产品纳入高速公路服务区展销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探索深化科技合作,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交通科技创新论坛,启动两岸交通科技“金点子”大赛。
编辑:郭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