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宝珍
近日,福州25岁男子小林(化名)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被送到医院急诊。经检查,小林的血压竟飙升至220/120mmHg,远超正常范围。医生说再晚些送医,可能会引起脑出血!
10月8日是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体重,理想血压”。专家提醒,我国中青年群体的高血压患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体重与血压密切相关,管理好体重才能更好稳住血压,远离健康风险。
案例:
200斤小伙忽视血压预警
突发急症险酿祸
家住福州的小林今年25岁,毕业工作后,几乎每餐都吃外卖,周末经常通宵打游戏,很少参与体育活动。毕业第一年,他的体重就从160斤飙升至200斤。
其实早在3年前,小林在学校体检时就被查出血压偏高(145/95mmHg),医生当时反复叮嘱他要控制体重、调整作息,必要时需服药。但小林并没上心,不仅没改变生活习惯,连复查都没去。
国庆长假开始,小林连续两晚通宵打游戏,第三天早晨突然头痛,还伴呕吐,连起身都困难,人也犯迷糊。朋友见状赶紧拨打120,将他送到附近的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急诊。检查显示,他的血压已飙至220/120mmHg,远超正常范围(正常血压<120/80mmHg)。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提示脑水肿,考虑高血压脑病,医生立即通过静脉药物紧急降压,经过数小时治疗,才将血压逐步控制在160/100mmHg的安全水平。进一步检查确认,小林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且与长期体重超标、不良生活方式相关。
“要是再晚送医,可能会引发脑出血、脑疝、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心内科林建珍副主任医师说。目前,小林仍在接受后续治疗。
数据:
青年高血压患病率上升
体重超标是核心诱因
小林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其中25~44岁青年群体的患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较10年前增长了近30%。
“青年高血压患者中,超60%存在体重超标或肥胖问题。”林建珍副主任医师解释,体重与血压如同“难兄难弟”,体重超标时,身体会储存更多水钠,直接增加血容量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多余脂肪会沉积在血管壁,让血管像老化的水管一样增厚变硬,失去调节压力的弹性。
林建珍建议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和腰围来划分风险等级。BMI在18.5~23.9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为正常,当BMI达24~27.9kg/m²(超重)或腰围接近临界值时,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1.14~1.29倍;若体重指数≥28kg/m²(肥胖)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风险则飙升至1.42~1.58倍。研究发现,BMI每增加1kg/m²,收缩压平均升高2.5mmHg;反之,体重下降5%~10%,收缩压可降低5~10mmHg,部分轻度患者靠科学减重即可实现血压达标。
应对:
四招做好体重管理
稳住理想血压
想要通过管理体重控制血压,林建珍副主任医师建议从“吃、动、睡、释”四个维度入手,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
1. “吃”出健康:控盐限油增纤维
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g(约1个啤酒瓶盖的量),少吃咸菜、酱肉、加工零食等“隐形盐”食物;油脂摄入控制在25g以内,优先选择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避免动物油和油炸食品。同时,每天吃300~500g蔬菜、200~350g水果,搭配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既能增强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又能改善血管弹性。还要注意规律饮食,晚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睡前3小时不再进食。
2. “动”出活力:有氧+力量双管齐下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时达到“稍出汗、呼吸略促,但能正常说话”的状态即可。同时,每周搭配2~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做平板支撑、用弹力带锻炼等,通过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避免减重后反弹。
3. “睡”出平衡:拒绝熬夜改善代谢
长期熬夜会打乱内分泌,导致抑制食欲的“瘦素”减少、促进食欲的“饥饿素”增加,容易引发暴饮暴食;还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喝咖啡、浓茶,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助眠。
4. “释”出从容:调节压力稳身心
长期工作、生活压力大,会刺激皮质醇分泌,不仅容易导致腹部脂肪堆积,还会让人偏爱高油高糖的“解压食物”;同时,压力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直接推高血压。日常可通过深慢呼吸、冥想放松,或散步、听音乐转移注意力,也可与亲友沟通倾诉,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避免负面情绪积累。
此外,林建珍还提醒,家庭自测血压是推荐的日常监测方式,在熟悉环境中避免紧张情绪,准确反映真实血压,还可帮助医生判断药效。不同人群监测频率不同:健康人群每年1~2次;超重、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每3~6个月1次;已确诊患者每日早晚各测1次,记录数值供医生调整方案。
编辑:潘泽彦
审核:白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