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梁展豪 通讯员 林若野 陈堡 文/图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播,吴石将军这首诀别诗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诗中所提的“我翁”,正是他的父亲——吴国琬,螺洲吴氏第十九世孙。
在福州闽侯县南通镇文山村良田仔水库对面的一座小山坡上,两座青冢静立于芦苇丛中,这里是吴石父母与祖父母的安息之地。
“因为吴石家族来自螺洲,我们村习惯称这两座墓为‘螺洲墓’。”文山村老党员陈文通介绍,高处是吴石祖父母的坟茔,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中部则是吴石父母的合葬墓,是1997年由吴石将军的兄弟和子侄修缮的。每年清明,都有螺洲吴家的后人前来祭扫。
吴家祖墓所在的文山地区,与吴石故里螺洲镇水路相连,往来便捷。在现场,可以看到这两座墓丘上下相连,形制简朴,坟堆、墓圈与墓埕皆由生土筑成,仅坟前以石材砌有墓碑、祭台、碑龛及角柱等构件。尤为特别的是,墓埕前沿两侧各立有一座清代夹杆石,高1.32米,宽0.42米,厚0.12米——在整个文山村的墓葬中,唯吴家墓前立有此物。

吴石将军父母的墓地,1997年由吴石将军的兄弟和子侄修缮
明清时期,凡有子弟考取进士、举人、贡生等功名,家族便可在祠堂或祖墓前竖立旗杆石,也称夹杆石,既为彰显荣耀,亦寄寓激励后人向学进取之意。“吴石将军的父亲吴国琬是清光绪十一年的举人。”南通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张恒说。
据民国版《闽侯县志》记载,吴国琬当年在侯官籍举人中名列第五。后因科举之路不顺,遂以行医与教书为业。1894年,吴石出生,父亲为他取名“萃文”,寄望他在文途上出类拔萃。吴国琬满腹经纶,工于书法,亦通医术,自幼,吴石便对父亲充满敬仰,父子感情极为融洽。
据记载,吴石后来曾忆起:“习汉文时,每日清晨即起,从不间断,每作文必寄与吾父批改。”父亲如山的爱和无声的教诲,他始终铭记于心。即便后来进入保定军校,父子仍书信不断。吴石将父亲来信视若珍宝,逐字研读,小心收藏,甚至汇集成册,视为教育子孙的传家之宝。
在父亲影响下,吴石一生与书为伴,即便身陷囹圄也手不释卷。作为国民党高官,他生活清贫,却视书籍为最大财富,曾在《狱中自叙》中写道:“余惟一资财全在书籍。”赴台前,他还特地嘱咐兄嫂,称自己一生无甚财富,唯几箱书信最为珍贵,务必妥善保管。
陈文通告诉记者,村里老人曾说,1949年,吴石将军离开福州去台湾前,来过文山村祭扫祖墓,当年他祭拜后未放鞭炮,而是在墓前鸣枪——那是他向父母作的最后告别。他深知,前路艰险,或许再无归期。在电视剧中,这份告别化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编辑:周德庆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