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何丹莹 胡婷婷
编者按
学科建设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攻克疑难疾病是医院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实践,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地救治病情复杂、危急的患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新需求,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以疾病诊疗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对学科格局进行变革与重塑,成立了15个医学中心,覆盖泌尿肾病、胃肠、胸部、神经医学、骨科、内分泌、心血管等多个领域。通过多学科的深度交融与协同合作,以“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诊疗”为理念,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治疗。
海都记者走入省立医院,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病例故事,展现该院如何“一站式诊疗”,实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前段时间,来自莆田的81岁陈伯(化名)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检查发现其颈部血管重度狭窄,在当地医院紧急就医后,转院至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下文简称省立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中心主任汪银洲召集神经医学中心与心血管病医学中心团队进行多学科MDT会诊,为其抢通“脑部生命线”!
郑峥医生在查房
突发脑梗遭遇“语言封印”
血管已“细若游丝”
“发病那天,他突然就讲话非常吃力,听不清他在说什么,只能打手势。”陈伯家属说,陈伯有40年吸烟史、长期酗酒,还有十年的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未规律服药,控制不佳,还有房颤、痛风等基础疾病。但此前他的身体表现十分“健康”,日常还爱登山、打牌,所以就没有太在意。
“患者入院时呈现典型的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梗死特征:言语表达严重障碍但听力理解正常,保留基本行走能力但步态显著不稳,向右侧倾斜。”神经内科郑峥主任医师表示,“通过血管评估我们发现,患者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并重度狭窄,几近闭塞,该区域正是颈动脉狭窄的高发部位。”
经血管评估检查确认,陈伯的彩超显示,其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达90%,血流速度>300cm/s(正常值<100cm/s),且DSA证实左侧颈内动脉极重度狭窄(接近闭塞),仅依靠微弱的侧支循环维持脑部供血。“虽然血管尚未完全闭塞,但残余血流已无法满足正常生理需求。更危险的是,斑块表面的血栓或粥样硬化成分碎屑被血流冲至颅内,恰好堵塞左侧大脑语言中枢的供血动脉,最终引发急性脑梗死。”郑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痛风,加上长期的不良嗜好,如吸烟、嗜酒等,这些卒中危险因素如同‘齿轮组’,相互叠加,相互促进,加速了血管病变进程。”
颈动脉与冠脉双病变
多学科会诊为其护航
“经过脑血管造影证实后,我们立即着手为患者设计左侧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方案。这是一种通过右侧股动脉入路的微创介入手术,旨在开通狭窄血管、恢复脑部供血。”郑峥向记者介绍,“在术前准备阶段,患者突发气喘、胸闷及乏力症状,这提示我们可能存在心脏病变,如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进行冠状动脉的CT血管造影后发现,陈先生至少有三处的冠状动脉分支有重度狭窄,且都在70%到80%及以上的严重程度。
这就意味着他身体里——脑血管和心血管埋着两颗“定时炸弹”!
“发现心血管突发状况,我们和心血管病医学中心的专家进行了一个MDT(多学科会诊)的讨论,对患者心脑血管的病况和危险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共同讨论手术策略和心脑保护措施。”郑峥表示,这次急需解决的是导致此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病变,以防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脑梗的复发,甚至左侧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一次更为严重的脑梗死,所以第一期先进行左侧颈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手术治疗。
据了解,医生在局部麻醉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支架成形手术,术中术后陈伯没有出现明显不适反应,神经功能查体时,除了入院前存在的言语功能障碍、右侧肢体乏力外,无新发的神经功能缺损,且复查CT后也并没有发现新发的梗死病灶及出血病灶,陈伯已顺利出院。
“在术后两周左右,我们心血管病医学中心还会为患者实施冠状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目前在为第二期冠脉手术做药物准备。”郑峥说。
提醒:预防胜于治疗
科学评估风险尽早介入
“很多人以为没症状就是健康,实际上血管病变可能早已存在。”郑峥告诉记者,心脑血管病重在预防,避免“亡羊补牢”。
如何科学评估自身风险?郑医生有几点建议:
一是高危人群筛查:是否有心梗/脑梗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患病)、是否存在“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是否长期吸烟饮酒、是否超重或肥胖。
二是定期体检:每年必查: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尿酸,如果已经存在多个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加查:颈动脉超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家族病史重点关注:直系亲属是否在50岁前患心脑血管病,以及2个以上直系亲属心脑血管病史。
三是饮食习惯:长时间高脂、高盐饮食、抽烟饮酒,都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负担,并逐渐加重导致动脉严重狭窄,最终诱发急性心梗、脑梗等疾病。
四是把握可控因素“逆转血管命运”:心脑血管病的不可控因素包括:高龄、性别、基因等;可控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房颤、高脂饮食、肥胖等。重点是抓住可控因素,积极评估风险和规范调控,做到各种指标的达标控制,把心脑血管病风险降到最低。
郑峥表示:“我们一再强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缘由一蹴而就的,一定是长期积累、悄无声息地演变成临床疾病。因此,预防才是核心,尽可能避免心脑血管病发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一旦等到脑梗、心梗发生,心脑功能严重受损,才会重视,才接受治疗,可能就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15个中心多学科义诊
“1+N学科群”保障健康
据介绍,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党旗辉映健康路 名医义诊周周见”系列义诊活动将于3月1日重磅开启,每周安排一个医学中心,15大医学中心将轮番在金山院区开展15场多学科MDT义诊,平日“一号难求”的主任大咖组团坐诊,疑难病诊治问题一站式解惑。
本周六9点—11点,将由神经医学中心开启首场义诊,中心汇聚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睡眠医学中心等多学科,届时将由中心主任汪银洲教授带领10余位专家共同坐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与指导。
据了解,该中心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睡眠医学中心组成,其中神经内科是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全国百强金牌取栓科室、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拥有5个病区,总床位数252张。目前有医师8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45名,研究生导师19人,博士以及博士后人才25名。中心还柔性引进国内顶级内镜神经外科专家洪涛教授、神经肿瘤领域专家钟平教授、神经介入放射专家张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致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和科研团队。
中心将通过神经医学内外融合,多学科深度交融的产学研体系,在脑卒中、脑血管畸形、垂体瘤、帕金森病、癫痫、认知障碍、神经免疫疾病等关键方向聚力攻关,全面促进神经医学精准医疗和前沿技术发展,最终建成具备一定规模、亚专业齐全、医疗优势突出、科教研实力强劲、人才积淀丰厚的现代化研究型学科体系。
编辑:陈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