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中国医生,给了我们光明!”协和医院援塞医疗帮扶,浇灌中非友谊之花

2024-01-05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有一种友谊,历久弥坚,跨越了60年的时光。有一颗种子,栉风沐雨,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


非洲塞内加尔,距离中国14000公里,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日照强烈、民众缺乏防护措施,眼科疾病十分普遍,白内障是当地致盲的第一大元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塞内加尔视力低下甚至全盲人数占国民总人数的4%,且盲人数以3.5-5万的年新增量持续上升。


协和医院眼科卢岚副主任医师作为队长,带领中国福建援塞内加尔“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团队横跨万里山海,为非洲西部群众送去光明希望,续写医者大爱。



让失明多年的耄耋老人重新看见世界


第二批援塞内加尔“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团队由来自协和医院的卢岚副主任医师、唐涵锋副主任医师、陈剑伟主管护师和附属第二医院共6位医疗和护理专家组成,卢岚副主任是这支医疗队的队长。



“当地配套的医疗条件,能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医院屈指可数。加上昂贵的手术费用,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卢岚说,在援非的一个月时间里,卢岚副主任接诊了太多双目失明的老人家,在收获患者感谢的同时,也经历了很多动人的时刻。


一位85岁的老人家被家人用轮椅推进诊室,原来他已经双目失明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人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在法蒂克地区医院来了一批中国眼科医疗队,可以为老百姓免费进行白内障手术。抱着对中国医疗队的信任,他们一大早就从60公里外赶着马车来到了这里。



卢岚副主任经过细致检查,发现老人家一眼已经完全失明,另外一眼情况也不容乐观,视力仅剩光感,白内障也进入了过熟期,手术是治疗的唯一手段。考虑到老人家是独眼,手术风险大,专家团队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周密的安排,成功为其施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第二天,当医生揭开纱布的时候,老人家喜极而泣,他终于再次看到了眼前斑斓的世界,颤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大家都为他由衷的感到高兴。


短短一个月,完成近500台白内障复明手术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卢岚副主任说,有一位年迈的老人,长期失明,通过医疗队的手术恢复了视力,复查的时候他紧紧地拉着卢岚副主任的手说:“这是我10年来第一次看清孩子的脸,感谢医生,感谢中国医疗队,MERCI(谢谢)。”


还有一位老人,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教师,不幸双眼患上白内障,无法看清书本,不得不放弃了教师的工作。经过医疗队的精心手术和治疗后,老人恢复了视力,重新站上了讲台。他主动要求合影并对中国的医生竖起了大拇指:“中国医生,是你们给了我光明,感谢中国政府,我要多跟孩子们介绍中国,鼓励他们长大后去中国学习深造,中塞友谊万岁。”




值得一提的是,卢岚等一批援塞医疗队员在当地不仅要克服了语言障碍,饮食文化,还要特别提防感染艾滋病、疟疾、黄热病的危险,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完成了近500台白内障复明手术。


协和医院医疗队员唐涵锋副主任医师说:“虽然我们跟塞内加尔民众语言不通,但是微笑和耐心是中国医生最好的语言。”


近50年长期帮扶,共绘人类卫生健康“同心圆”


据介绍,协和医院高度重视并积极承担援外医疗队的派遣工作,自1975年至今,共派出46人次赴塞内加尔及博茨瓦纳参加共14批援外医疗队任务。援外医疗队员肩负党和政府的重托,远离祖国和亲人,在艰苦环境中以帮助发展受援国卫生事业为己任,发扬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坚持不懈地为受援国人民健康服务,填补了许多技术空白,极大地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水平,获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第8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被评为“福建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医疗队员获评“福建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第15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黄露诗护师获评医疗队年度考核优秀;第9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长杨凤娥主任医师被评为援外时代楷模代表等荣誉。


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代表并合影。第9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长、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杨凤娥主任医师作为援外时代楷模代表参加表彰大会。


杨凤娥主任医师支援博兹瓦纳的故事,感动过很多人。早于1999年7月,杨凤娥便被任命为中国第九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长,带队出发支援博兹瓦纳医疗事业。博茨瓦纳是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医疗队员到这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在诊疗过程中随时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杨凤娥就曾被带有艾滋病病人血液的针管扎到过。


艾滋病阻断药疗程通常为28天,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服药后每3个月需要进行一次抗体检测,直到18个月后才能真正确认是否感染。然而,紧急服药不到两周,杨凤娥就出现了严重的皮疹反应,不得不停止服药。药物的副作用和心理上的不安让她承受着双重压力,杨凤娥说:“因为当时没有吃完药,再加上感染是一个几率问题,当时的想法就是万一被感染了,我就真正留在博茨瓦纳工作吧。”幸运的是,杨凤娥最终未被感染。



不同于国内医院精细的专科划分,博茨瓦纳的医院只分内科和外科。为了从血液科医生转变为一名“大内科”医生,杨凤娥在出国前学习了超声诊断、胃肠镜等操作。到达博茨瓦纳后,又熟练掌握了B超引导下的肾活检和心包穿刺、腹膜透析等技术。


在博茨瓦纳玛丽娜公主医院,杨凤娥分管40张床位的诊疗工作兼管内窥镜检查,每周进行两次的专家门诊。为了更好地同博茨瓦纳人民“打交道”,援外前是“哑巴英语”的杨凤娥,不仅做到了流利的英语交流,甚至还学会了博茨瓦纳语,节省了门诊护士来回翻译的时间。杨凤娥的日门诊量从刚来时的30-40人次提升到了70人次左右。


2002年7月,即将完成援博任务回国的时候,博茨瓦纳内科门诊的医生、护士们自发地为杨凤娥举办了一场欢送仪式。当时的门诊部护士长说:“我真希望能撕掉杨医生的机票,让她忘掉她的丈夫和女儿,在博茨瓦纳成立家庭,永远地留在这里。”


杨凤娥说,她要做的并不是自己留下,而是把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援外医疗队的精神留下,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用血液科医生的话说,就是要把援外工作由“输血”变为“造血”。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