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33岁女子确诊子宫内膜癌,多学科为她成功保宫产子!

2024-04-26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通讯员 林曼君


33岁的王女士(化名)今年想生个娃,没想到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做优生优育相关检查后,竟等来了一张“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病理报告......


患上妇科肿瘤的她,能一站式治疗,圆了“母亲梦”吗?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防治中心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日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成立了妇科肿瘤防治中心,联合医院放疗科、宫颈科、生殖医学中心、医学遗传诊疗中心、妇科肿瘤实验室、精子库等优势学科,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合作,构建基于患者需求的多学科一体化诊疗中心。


“揪出”子宫内膜癌

成功保宫产子


原来王女士前几年,因为工作繁忙便忽略了身体健康,经常月经不规律,但却没重视,而且暂缓了生育问题。直到现在33岁事业稳定了,便想孕育一个可爱的宝宝。


怀揣希望的王女士来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优生优育相关检查,医生了解了她的情况,为她做了详细评估及宫腔镜内膜病理检查,结果查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她觉得人生一下子坠入谷底……由于王女士生育意愿强烈,“保子宫”成了王女士和接诊的妇科肿瘤及宫腔镜专家苏彦钊副主任医师的共同目标。


图片

苏彦钊副主任医师看诊


完善相关检查后,苏彦钊副主任医师先后请该院生殖医学中心、病理科及影像科等各科专家进行评估,认定王女士具有保留生育功能的条件。经过甲羟孕酮的转化治疗及先后6次宫腔镜内膜活检后,最终王女士的子宫内膜转化正常。


此后,王女士转诊到生殖医学中心,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终于成功受孕!现在,王女士进一步转诊到该院经验丰富的产科专家处,等待着宝宝的出生……


妇科肿瘤患者生育

是“多学科作战”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妇科恶性肿瘤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梦魇,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发病的年轻化及女性育龄的推迟,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妇瘤中心朱蕾蕾医生介绍,王女士抗癌怀孕成功,依靠的是妇科肿瘤、生殖中心、产科等多学科的诊疗协作。首先由妇科医生对恶性肿瘤做评估,采取治疗肿瘤和保留功能两者兼顾的有效治疗手段;在完成肿瘤治疗后,由生殖内分泌医师指导实现妊娠;其后需要在产科医师指导下,顺利渡过妊娠期,直至完成分娩;同时,在治疗全过程中,妇科专家都会严密监测肿瘤有无复发。如果在传统的“单学科诊疗”模式下,王女士的求医就要辗转于不同医生的门诊,疾病的打击加上就诊的奔波,让很多患者身心俱疲,丧失治疗信心。


建设区域妇科肿瘤防治中心

让妇科肿瘤可防可治可控


“女性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以患者和疾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才能切实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瘤中心负责人介绍,医院妇瘤科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妇科肿瘤的规范化、微创化、个体化与人性化诊疗,并致力于探索妇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生育功能保护和预后改善的新方法、新技术。追求“专技、高质”,年开展恶性肿瘤手术近八百例,完成多学科联合高难度手术过百例,各病种术后生存率均高于国际权威文献报道。


为更好地服务于妇科肿瘤患者,日前,省妇幼保健院妇瘤科联合本院放疗科、宫颈科、生殖医学中心、医学遗传诊疗中心、妇科肿瘤实验室、精子库等优势学科,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合作,并邀请我省各大三甲医院相关学科,构建基于患者需求的多学科一体化诊疗中心。


该中心由我省妇科肿瘤资深专家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孙蓬明、福建省妇产医院副院长郑祥钦牵头,以患者诊疗需求为纲、以国际最新妇科肿瘤诊疗规范为本,集妇科肿瘤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为一体,将切实地为广大妇科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实惠的医疗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瘤中心负责人介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瘤中心除了在门诊诊疗上尽量方便患者、给予医疗服务以温度外,在肿瘤诊疗方面,将继续凭借技术过硬的手术技术,依托各大专科的强劲实力,与患者需求对接,为患者提供包含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热疗、保育治疗等综合治疗。


同时,中心也即将全面开展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医治疗、心理保健、营养指导、PICC护理、伤口护理等一体化医疗服务,切实做到让妇科肿瘤可防、可治、可控。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