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幸运的是,
患儿在福医附一医院小儿外科成功手术,
疝入脏器还纳腹腔,
膈肌缺损完整修补,
目前已康复出院!
“多亏有你们,我们才没有失去宝宝。”近日,来自泉港区的李女士(化名)夫妇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吴强副主任医师团队再三道谢。
据介绍,李女士在怀孕8个月的时候,突然检查出腹中胎儿患有先天性膈疝。先天性膈疝宝宝的膈肌上有个“窟窿”,腹部的胃肠等脏器会跑到胸腔,病死率很高。幸运的是,在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协作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成功为宝宝手术,将疝入脏器还纳腹腔,将膈肌巨大缺损修补完整。患儿度过重重难关,最终化险为夷。
怀孕8个月 突然查出胎儿有先天性膈疝
李女士是泉港人,2023年春天怀上了宝宝,一家人都满怀期待。然而在32周产检时,彩超发现腹中的宝宝患有左侧膈疝。先天性膈疝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简单来说,就是宝宝的膈肌上有个“窟窿”,导致本该被膈肌挡住呆在腹腔里的肠管会经过这个窟窿,跑到胸腔里“鸠占鹊巢”,从而导致左肺被肠管挤得失去生长空间。因此,先天性膈疝病情凶险,病死率很高。
胎儿已经快8个月了,李女士夫妻舍不得在这个时候放弃。经过多番打听后,他们找到了对于新生儿膈疝治疗有丰富经验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吴强副主任医师团队。
吴强副主任医师仔细查看了李女士的各项检查结果后表示,虽然腹中宝宝的膈疝属于重度类型,还伴有肺动脉高压,手术风险很大,但结合宝宝目前的检查结果,治疗的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个分析判断给了李女士一家留下宝宝的信心,在做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排查无其他合并畸形后,便回家安心待产。
胎儿40周足月后,李女士入住附一医院产科,在医护团队的细心呵护下,顺利娩下一个6斤多重的大胖小子。然而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出现青紫、缺氧和阵发性呼吸困难的情况,新生儿科医生团队及时治疗干预,才慢慢平稳下来。
术前CT显示,宝宝的胃肠突破膈肌缺损的洞挤进了胸腔
多学科通力协作 手术复原宝宝脏器
“手术是救治先天性膈疝患儿的唯一方法。”吴强副主任医师介绍,外科医生可应用微创技术或常规开放手术,先将胸腔内所有疝入的器官(肠、肝、脾等)放回腹腔,然后利用缝线或者补片缝合缺损的膈肌。
在小儿外科主任林俊山的组织指导下,一支由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和小儿外科组成的新生儿抢救团队迅速成立,多学科专家对患儿的情况进行了缜密的分析讨论后,由吴强副主任医师团队为患儿行胸腔镜下左侧膈疝修补术。
术中,吴强副主任医师按照术前的设计,小心翼翼地在宝宝的左胸壁切开一个0.5cm的小口,置入胸腔镜,看见膈肌后外侧的缺损接近4cm,几乎所有肠管都疝入左侧胸腔。
吴强、陈兴和副主任医师在为患儿进行胸腔镜手术
新生儿的胸腔本身狭小,加上膈肌发育薄弱,镜下缝合操作非常艰难。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借助胸壁采取多种缝合方式,不到两个小时,吴强副主任医师团队就精准地将患者疝入脏器还纳腹腔,并且将膈肌巨大缺损修补完整。术中几乎零出血。术后,患儿安返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团队在为患儿进行口腔护理
术后的膈疝宝宝,还可能出现肺发育不良、气胸、胸腔积液、感染、腹胀等重症,术后的治疗和护理重要。幸运的是,这个宝宝在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料下,恢复得很快,逐步停氧,稳步加奶,一次次闯关成功,经过12天的住院治疗,最终康复出院。
提醒:
重症膈疝病死率高
孕期早发现很关键
吴强副主任医师介绍,先天性膈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1/2200。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出现呼吸窘迫的症状,患儿哭闹或吃奶时,还会加重呼吸困难,若不能及时处理,病情会进行性加重,患儿很快会死亡。
部分轻度或中度膈疝的患儿出生后,可通过皮质类固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高频震荡通气、体外膜肺(ECMO)、吸入一氧化氮、手术修补膈疝等方法治疗,预后较好。病变严重的患儿往往还合并肺发育不良及肺血管异常,一出生即有严重的呼吸困难,病情可能突然恶化,死亡率极高。
膈疝患儿一般在孕期20周到28周可以通过超声等手段发现,发现时间早晚也是决定患儿手术后存活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孕期要格外注意。
吴强副主任医师还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产前诊断与产后一体化治疗技术、胎儿外科技术、重症监护治疗技术以及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先天性膈疝的存活率较以前有所升高,但重症膈疝的病死率仍较高。胸腔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等优点,已逐渐成为膈疝治疗的手术趋势。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