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警惕!福州已有人确诊!严重的可致死!

2024-07-02 来源:原创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梅雨季节刚刚退场,福州就迎来一年一度的“三伏天”。近期,强对流天气导致气温、湿度同时升高,福州接下来一周,将迎来连续高温天气。这样的天气要谨防中暑!记者了解到,近期医院已陆续接诊多名中暑患者,有的还是最严重的热射病。


图源:中国气象局官网


乏力、头晕、呕吐,22岁小伙重症中暑


“近期,每天都有数名患者因户外运动、旅游、劳作后,出现乏力、头晕、呕吐等各种不适就诊我院,最近几天就接连接诊了4名重症中暑的患者,其中1名诊断热痉挛,2名诊断热衰竭,还有1名是热射病。”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陈斯昭医生介绍说。


22岁的小伙小陈(化名)就诊前两天就有鼻塞、流涕、睡眠不足的情况,23日发病当天,在电梯井密闭空间长时间作业后,出现肢体抽搐,随后便意识不清。工友拨打了120将他送到二院急诊科时,体温最高达40.5℃。医生迅速予以冰毯、冰帽给身体降温,以及用冰水洗胃亚低温治疗后,小陈的体温慢慢下降,神志逐渐转清,但肢体仍不自主地抽搐。进一步检查后,确诊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横纹肌溶解的情况。幸好,小伙子年轻、身体底子好,就诊也比较及时,住院治疗几天后就康复出院了。


陈斯昭医生介绍,另外3名重症中暑患者,也是因为长时间户外体力劳作后,出现了肢体痉挛、尿少、肌肉酸痛等,到医院就诊检查后,也都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心肌酶谱等的异常,经过急诊留观输液、补充电解质、退热、中药等治疗后,目前均好转出院。


中暑分三个等级,“热射病”死亡率高


中暑熟悉又陌生。中暑有何表现?出现哪些情况要马上就医?如何急救处理呢?


陈斯昭医生说,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以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疾病。


根据病情的轻重,中暑可分为三个等级:先兆中暑、轻症中暑跟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高温下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说明身体已经脱水,需要多喝水,到阴凉处休息,症状可缓解。


轻症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或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这时一般立即就医。


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类型,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如谵妄、嗜睡、昏迷等;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等。


热射病患者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不良,死亡率高达70%-80%;即使痊愈,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认知障碍或记忆力减退等。


发生中暑,记住“3招”


高温天气,一旦发生中暑怎么办,陈斯昭医生总结为三招:转移、降温、补水,严重的及时送医。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如何应对?


对于先兆中暑、轻症只要及时中断高热条件,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做好降温、补充水分和盐分、休息,短时间内即可恢复,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无改善及时就医。


得了重症中暑该怎么办?


在进展到重症中暑前,人们往往已经表现出常见的中暑症状,如头晕、乏力、大汗、注意力不集中等。随着病情的进一步进展,同时会伴发肢体抽搐、意识障碍、体温异常升高等,此时就要快速处置和治疗,以免情况恶化。


首先,要让中暑者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进入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去除身上衣物、工作装置;然后快速进行全身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水擦拭全身后,用风扇或者空调增加对流降温;意识清醒者还可饮冷饮;若体温超过38.5℃,可以在颈根部、双侧腋窝、双侧大腿根处放置冰袋降温,同时拨打120求助尽快就医。


此外,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补充水和盐分如一些功能饮料,如果意识障碍因保护好呼吸道预防呕吐、误吸。


“三伏天”如何预防中暑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户外工作、训练时间。老年人、幼儿、基础疾病多者、户外工作人群是重点关注人群,要特别小心。户外工作过程中及时补水,尽量错峰工作,避免长时间高温工作;还要合理饮食,水盐补充,并保证必要的睡眠与休息。


高温高湿的气象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户外工作者要特别关注天气,当日平均气温达30 ℃或相对湿度达73% ,热射病的发生率就明显增加。


此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和广藿香等,都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夏天多饮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中暑的发生,也可以在发病的第一时间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