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几粒药下肚,男子急性肝肾衰竭!

2024-03-12 来源:原创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专家提醒:

切忌自行服药,

特别是有基础疾病者,

一定要遵医嘱服药;

一旦发现药物性肝肾损害,

应立即停用,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日前,福州42岁的陈杰(化名),因咳嗽、发热,到附近的诊所拿了退烧药后,又自作主张吃了两包止痛类的药,结果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尿量减少。到医院一检查,竟发现肌酐、尿酸、转氨酶等多项指数明显升高,最终被诊断为药物相关性急性肝肾功能衰竭!


医生提醒,切忌随便自行服药,特别是有基础疾病者,一定要遵医嘱服药。一旦发现药物性肝肾损害,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及时到医院 根据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感冒后自作主张乱吃药,男子药物性肝肾损伤


“因为咳嗽、发热,我就觉得是不是得了流感,诊所医生给我开了一些退烧药,因为感觉关节疼痛,我自己又加了2包尼美舒利颗粒。吃了药后,就没再发烧,没想到就出现了腹胀、恶心、呕吐,尿量也减少。”出现不适情况,陈杰赶紧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就诊了,他这样告诉接诊医生。


入院后,陈杰的检查报告显示,肌酐1141.40umol/L,尿酸912.60umol/L,尿素氮33.82mmol/L,指数都明显升高,特别血肝酐已超出正常范围的100多倍!加上有尿量减少的情况,医生考虑有肝肾损伤,马上将他转到肾病科进一步治疗。


“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发病前有服过药物,并在短时间内出现尿量减少、食欲差,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均明显升高,且伴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考虑药物相关性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医院肾病科魏丽芳副主任医师介绍说,陈杰的情况需要立即行肾脏替代治疗,同时联合保肝抗病毒治疗。


血液透析后,肾功才逐渐恢复


陈杰和家属同意了治疗方案。医生马上为他行股静脉置管,当天还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


经过4次血液透析治疗后,陈杰的尿量逐渐增加,由少尿期进入多尿期。复查各项生化指标都明显好转。进一步治疗,肾功能也基本恢复正常。出院时,医生嘱咐他出院后要多休息,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受凉,尤其要谨慎服用肝肾毒性药物,关注自己的尿量情况,定期前往肾病科门诊复诊。


魏医生提醒广大市民,肝肾都是我们人体的代谢器官,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切忌随便自行服药,身体出现不适应当前往正规医院诊疗,并遵医嘱服药。


同时,在使用药物时,特别是那些具有潜在肾损害风险的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这包括调整药物剂量、监测肾功能、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等。同时,患者也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滥用药物。


科普知多点

哪些药物会引起肾损害?


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肾组织局部过敏反应。


抗生素及化学治疗药物:包括硫酸新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具有直接毒性,或在尿液中的溶解度较低,导致肾脏损害。


抗肿瘤药物:如顺铂、卡铂、丝裂霉素等。这些药物可能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并导致肿瘤溶解综合征。


造影剂:在进行心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和肾血管造影检查时,使用的含碘造影剂可能引起肾损伤。


其他药物:重金属及其络合剂、渗透剂等也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出现相关性肾病,应如何治疗?


出现药物性肾损伤,该如何处理?


停用可疑药物:一旦发现药物性肾损害,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以避免进一步损害。如果无法确定哪种药物导致的肾损害,可以请教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判断。


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例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保肾排毒治疗:如果肾损害较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保肾排毒的药物,如金水宝胶囊、尿毒清颗粒、肾衰宁胶囊等,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血液净化治疗:如果肾损害较严重,如出现急性肾损伤、少尿或无尿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维持内环境稳定。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对于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可以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性肾损害的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因此,建议患者在出现药物性肾损害时,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