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家族三人患病,两人去世!医生用十八年擒获“元凶”!轰动英美了!

2024-01-18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来自宁德市的小怡7岁时确诊“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15岁进展至尿毒症,幸运地在16岁那年接受了肾移植,活了下来。现在34岁的她肾功能正常。而小怡的家族中,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在17岁时,因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而病故。


家族中接连三人患同一种病,到底缘何?当年,从小怡肾移植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余自华教授带领团队开启了实验研究,这一研究就是18年。前不久,终于取得了新进展!


1月15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国际高声誉期刊《人类分子遗传学》上,正式发表该团队的最新研究报告“Podocyte-specific Nup160 knockout mice develop nephrotic syndrome and glomerulosclerosis(足细胞特异性Nup160基因敲除导致小鼠患肾病综合征和肾小球硬化)”。这标志着,余自华教授科研团队终于擒获“元凶”,最终确定NUP160基因是导致小怡患病(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致病基因。


 

家族三人患病,医生猜测与基因有关


这项历时18年的研究结果,就是从小怡肾移植后开始的。当年7岁的小怡,全身突然不明缘由地水肿。家人带她到医院检查后,检查出了蛋白尿,最终确诊了肾病综合征。


棘手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小怡疗效一直不好。医生发现,她患的是“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治疗肾病,主要靠激素。而像小怡这类患者,激素对他们没什么用。”余自华主任医师说,这类型的肾病如果发生在小孩身上,50%的患儿将在5年内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如果没有进行肾移植,就会肾衰竭而死。


在当时,已经发现了数十个单基因突变,可导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但仍有约70%左右的病因不明,迄今仍是一项世界医学难题。而经过基因排查,小怡的病和这数十个基因无关。


18年追踪“元凶” 终确认致病基因


当年,虽然小怡的病和已发现的数十个基因无关,但团队仍不放弃,开始了艰辛探索。当时的基因检测技术,只能一个个“钓鱼”式检测单个基因,要将小怡的千百个基因都排查一遍,研究进展缓慢。


2013年左右,他们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实现了“撒网捕鱼”式的将人体2~3万个基因“一网打尽”。余自华主任在众多纷杂的测序结果中,发现小怡的NUP160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他大胆地猜测,这很可能就是小怡的致病基因。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团队远赴美国,花费了1年的时间,进行了果蝇实验,终于锁定了“嫌疑人”,证实了NUP160基因突变参与了小怡的致病原因,由E803K和R1173X两个基因突变导致。其中1个突变来自父亲,另1个突变来自母亲。


这之后,余自华教授科研团队再次以哺乳动物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对NUP160基因与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了序列研究,最终擒获“元凶”,研究结果强有力地证实NUP160基因突变就是小怡的致病原因,2024年1月15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国际高声誉期刊《人类分子遗传学》上,正式发表该团队的最新研究报告。


将推动调整部分肾病患者治疗方案 减轻家庭负担 


记者了解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在全国3.6亿儿童中,估计肾脏病患者约300多万,每年有数千名儿童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余自华教授说,NUP160基因突变导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相关科研成果,让许多和小怡一样因NUP160基因突变所致肾病患者,在治疗方案上有了重大调整。


“既往对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患儿,会加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使部分患儿病情得到缓解,但对于基因突变导致的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剂基本是无效的。且费用昂贵,副作用较大。”余自华教授介绍说,如果发现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那么就不会再使用免疫抑制剂,不仅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副作用,找到了致病的源头,对未来进一步的治疗探索,更是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