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宝珍
“只是把鹦鹉揣在口袋里逗玩,没想到竟发烧到肝肾受损!”46岁的货车司机林师傅(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半个多月前养的一只宠物鹦鹉,竟让他经历了一场危及多器官的大病。林师傅被确诊患上鹦鹉热,幸好经过针对性治疗,他目前已康复出院。
养鹦鹉半个月后,高烧反复不退
林师傅回忆,半个多月前,他购入一只鹦鹉,因喜爱至极,他常将鹦鹉揣在口袋里随身携带,开车间隙便掏出来逗玩,日常接触十分亲密。然而,几天后他突然发起高烧,体温最高升至38.7℃,还伴随打寒战、干咳少痰、浑身乏力等症状。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后体温虽暂时下降,却很快反复,随后更是出现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等情况。
后来,林师傅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就诊。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其双肺下叶存在炎症,肝功能、肾功能均出现损伤,多项炎症指标大幅升高。医生得知林师傅“口袋养鹦鹉”的行为后,高度怀疑为鹦鹉热,随后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及专项病原体基因测序,最终确认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
经过多西环素联合抗生素治疗,林师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炎症指标下降,住院7天后顺利出院。
鹦鹉热为人畜共患病,购买宠物鸟要通过正规渠道
“鹦鹉热并非普通感冒,而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通过禽类传播给人类。”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联医生介绍,该病菌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耐干燥,在灰尘中可存活数周,鹦鹉、鸡鸭鹅等家禽及野生禽类均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一是吸入病鸟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二是伤口接触病鸟粪便、分泌物或被啄伤、抓伤。像林师傅这样长时间亲密接触鸟类羽毛、分泌物的行为,会大幅增加感染风险。鸡鸭养殖户、禽类屠宰从业者、宠物店员工、兽医等均为高风险人群。
鹦鹉热潜伏期为5至14天,最长可达45天,发病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包括高烧、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干咳等,严重时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还会损害肝、肾、心脏、大脑等多器官,导致肝炎、肾损伤、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陈联医生提醒,预防鹦鹉热需做好三点:一是从正规渠道购买经检疫的健康鸟类;二是养鸟环境保持通风,清理鸟笼时佩戴口罩手套,事后及时洗手;三是避免在密闭空间内长时间逗鸟,老人、小孩、孕妇等人群要减少直接接触鸟类,被啄伤或抓伤后立即用75%酒精消毒,必要时需及时就医。
若近期接触过鸟类、家禽,又出现持续高烧、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就医时需主动告知医生接触史,以便快速诊断治疗。目前尚无预防鹦鹉热的疫苗,规范防护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编辑:孙萌
审核:宋晖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