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冬至养生,宜早卧晚起,勤搓手、勤晒背!

2023-12-22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今日冬至,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即冬至的到来是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廖水亨主治医师提醒大伙,冬至养生,一要避寒保暖,二要运动强身,三要精神内守。

 

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冬至期间,在作息上宜早卧晚起,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调整作息,晚上睡眠时间要比夏季更长,晚上早点睡觉,早上睡会儿懒觉,等太阳初升后再起床。睡眠安则阴气敛、阴精盛,阴气敛、阴精盛而阳气才能生和升,也就是说顺应自然的睡眠可以为初生的“阳”提供孵育的温床。


勤于搓手,预防感冒


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常搓手对健康大有裨益。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鱼际、合谷等。通过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充分刺激位于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逐渐兴奋起来;经常刺激位于双手拇指根部隆起处的鱼际穴,可疏通经络,增强呼吸系统功能,预防感冒。搓手时宜双手抱拳,双手从虎口接合,两手捏紧,再移动双手转动,使其在转动过程中各部分互相摩擦。搓手时间可长可短,贵在每天坚持。


勤晒背部,以温督脉


背部督脉是人体的阳脉之海,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多晒背部或穿棉坎肩,通过太阳的温煦、衣着的温暖温通背部主持阳经的督脉,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督脉强盛进而可以促进气血畅通。除此之外,常接受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 D,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从而使摄入的钙更有效的吸收,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热水暖足,预防体寒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载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足少阴肾经循行于足底。所以除了要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还要多活动双脚,坚持热水泡脚、按摩足底的涌泉穴,以温肾助阳,散阴凝寒湿之邪。


适当运动,强壮筋骨


冬三月应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因此,冬天的运动要适度,以周身发热,无汗或微汗为佳,不可大汗,要符合“无泄皮肤”的原则。可多做静功,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慢跑、散步等这样轻缓运动才能与冬相应,才有利于养藏。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避免在阴冷风大的地方运动。


精神内守,恬淡虚无


冬至时节,宜使情绪内藏,安静自若,少受外界干扰,及时调摄不良情绪,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面对压力与困难,要及时解决,保持良好心态。如果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不妨在上午10点至下午15点这个时间段出门晒晒太阳,暖阳照在身上,听听音乐,看看书,散散步,可以消除烦闷和低落的情绪。


冬至时节,药膳养生


冬至时节,在饮食方面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食物,恐易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饮食宜多样化,注意谷、肉、蔬、果合理搭配。冬季可适当地多食温补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腰果、山药、栗子、核桃等。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多吃白萝卜、胡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番茄、藕、白菜等。另外,要注意辨证施补,根据需要考虑药膳进补。


推荐药膳


羊肉炖萝卜


材料:羊肉250克、白萝卜100克、党参15克、生姜5片、黄酒、精盐适量。


做法:

1. 羊肉洗净切块泡冷水,去除血水,焯水;

2. 白萝卜去皮洗净切块,生姜洗净拍烂;

3. 将所有材料连同料酒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约1500毫升左右的冷水,用大火煮沸后,转至文火再煮1-2个小时,再加入适量的精盐即可。


功效:益气补肺、温脾暖肾。


紫苏生姜红枣汤


材料:鲜紫苏叶10g、生姜3块、红枣15g。


做法:

1. 将红枣洗净后去核备用、生姜去皮切片备用、将鲜紫苏叶切成丝;

2. 苏叶、姜片、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砂锅中煮沸,再改用文火炖30分钟,之后将锅中的紫苏叶和姜片捞出,剩下的汤继续再煮15分钟后即可。


功效:暖胃散寒、帮助消化。

 

莲子红枣枸杞银耳羹


材料:银耳(干)30克,红枣50克,去心莲子20颗,枸杞子20克,冰糖50克。


做法:

1.银耳用冷水泡发,清洗,控水,去掉根部,撕成小片;莲子洗净,浸泡备用;

2.红枣洗净去核;枸杞泡1分钟后洗净备用;

3.锅内加入凉水,将银耳、莲子、红枣一同放入,水开后调成小火开始慢煮1-2小时,快煮好时放入冰糖、枸杞。


功效:养阴润燥,助眠安神。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