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依姆头疼多年,查出脑梗!医生从手臂开“针眼”孔,10分钟恢复血供!

2024-01-23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近一周以来,龙岩60多岁的罗大姐(化名)头疼加重,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就诊后,查出脑梗。脑血管病科陈文伙主任团队为罗大姐从手臂处开个“针眼”般的小口,抵达血管狭窄处扩张,10分钟便恢复血供,术后第二天便可下地。


陈文伙主任表示,此次采用桡动脉入路为罗大姐治疗颅内血管病变,相比传统的神经介入技术,更容易压迫止血,术后舒适度高,缩短住院时间,并且能够节省费用。同时陈文伙主任提醒,每5个国人约有2个人会得脑卒中,温度骤降,会进一步加大脑卒中急性发作的风险。


头疼多年

原是颈动脉狭窄导致脑梗


原来,头疼是罗大姐的老毛病,这些年来,罗大姐总感觉头部闷重不适,而且反复出现肢体乏力,多方求医问药,均未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近一周症状明显加重后,家属担心不已,再次带罗大姐迈上求医路。多方打听后,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完善相关检查发现,罗大姐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急性脑梗塞。经过详细评估后,陈文伙主任考虑罗大姐为颈内动脉狭窄导致的颅内供血不足。


陈主任评估病情,并和罗大姐商量后,决定为罗大姐选择创伤小,耐受性好的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成型术。在手臂上开一个小口,局麻下行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短短数十分钟恢复了罗大姐颅内血供。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术后,罗大姐即刻下地,行走自如。


图片

罗大姐术后即刻下地行走自如


手臂下开小切口

更快恢复更省费用


图片


“虽然此项技术在心血管科已得到广泛普及,但该技术在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中的运用甚少。”脑血管科主任陈文伙介绍,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不断成熟,在急性脑卒中中的运用也越加广泛,但桡动脉入路却应用不多。


陈文伙说,神经介入的传统方法为经股动脉入路,其优点是流程成熟、操作方便,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绝大多数医院在介入手术中常规采用此方法入路。然而,股动脉穿刺,存在血管并发症较多,术后制动时间长,患者的耐受性差等明显不足。


此次,福医协和医院将桡动脉入路纳入治疗颅内血管病变的常规手术。相比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更容易压迫止血,入路相关并发症低,术后舒适度高,可以早期下地活动,缩短住院时间,并且能够为患者节省费用支出。


每5个国人约有2人得脑卒中

温度骤降加大风险


那么,什么是“脑卒中”?陈文伙主任介绍,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病,是脑血管发生破裂或意外阻塞,导致的急性脑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其中80%为缺血性脑卒中,即通常所说的脑梗塞,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首个杀手。它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经济费用高的特点,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给家庭及社会也造成严重的负担。


在最新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脑卒中病人1780万,其中新发脑卒中340万,卒中死亡230万例。也就是说,国民一生中每5个人约有2个人会得脑卒中,每5个人中有一个死于脑卒中。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国外大型研究表明,脑卒中后一年复发率为6-13%,5年的复发率高达50%。


此外,陈文伙主任提醒,脑血管狭窄初期未必会出现症状,而当出现劳累后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时就更加可能是血管狭窄导致脑缺血的一个警示信号。一般6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出现过异常症状,也可以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来对颈部血管情况进行评估,看看血管里是否存在斑块、斑块是否稳定、血管是否狭窄。而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每年做一次颈部血管的检查也是有必要的。


尤其近两日,温度骤降,会进一步加大脑卒中急性发作的风险。陈文伙主任建议患慢性病的老人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在医院做好评估,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


编辑:梁渠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