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胡婷婷
出生缺陷已经构成我国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先天性结构畸形是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引起儿童死亡或残障的主要原因。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制定《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该计划肯定了过去5年全国各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基本达到《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提出的要求。同时新的时期也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更加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显著提升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
为了促进预防出生缺陷各项法规、政策和措施的落实,2023年9月16日上午,福建省优生优育与妇幼保健协会结构畸形防治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福建省儿童医院吴典明主任医师当选首届福建省优生优育与妇幼保健协会结构畸形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儿童医院方一凡主任医师当选执行主任委员;许辉煌、朱海涛、陈强、张建星当选副主任委员;陈流、翁宗杰等15人当选常务委员;林宇、陈辉等46人当选委员。
推进三级预防措施
建立全链条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体系
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联合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在福建省启动实施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2018年增加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2022年增加功能性出生缺陷救助项目,共同组成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2017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全国首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主动承担起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省级管理机构的职责,进行救助项目的宣传及推广,收集实施机构上报材料,定期组织专家审核,汇总省内救助完成情况,切实让贫困家庭的患儿得到及时的救助。
在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处的指导下,借助省级妇幼保健平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于2019年成立省级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包含: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耳聋防控、结构畸形防治、影像诊断以及出生缺陷防治信息、宣教、孕前及孕期保健监测、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人才培训等共计10个小组。建立起覆盖全链条的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体系。该中心坚持推进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着重婚前孕前保健、关注重点高危人群,每年定期开展福建省妇幼卫生监测质量控制,进行出生缺陷监测质量控制与工作督导。二级预防着重人才培养、强化网络建设。三级预防着重新生儿筛查。
同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作为福建省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民生补短板工程,于2022年获批成为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省级管理机构,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妇产医院共同协作管理福建省出生缺陷防治项目。借助三院联合的更高平台,共同将出生缺陷项目防治能级进一步提升。
委员会成立
进一步助推福建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
委员会成立当日,吴典明主任委员介绍,福建省优生优育与妇幼保健协会结构畸形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将进一步搭建培训交流平台,促进结构畸形防治专业队伍的建设,规范先天性结构畸形防治干预。
接下来将从5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福建省优生优育与妇幼保健协会指导下,发挥全体委员力量,加强组织建设,定期召开常务委员会议和专委会委员会议。
2.积极组织结构畸形防治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培训学习。
3.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指导,不断提高我们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结构畸形防治的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得到准确、及时的筛查与治疗。
4.大力开展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结构畸形防治的认知,利用义诊、微信、APP、小程序或直播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面和群众受益面,形成“预防-筛查-诊治-康复-救助”全链条服务体系。
5.开展结构畸形防治相关课题研究,以临床促科研,构建“公益+医疗+科研+转化”防控体系。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