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吞咽困难20多天!五旬男子发现时已晚期!

2023-09-15 来源:原创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通讯员 许陈玉


“幸好有省立医院这么多大专家帮忙,这么凶险的病终于闯过来了!”55岁的陈先生(化名)患食管癌,巨大的肿瘤导致食管梗阻,连吃东西都困难,人瘦到只有100斤。这样的情况,手术风险很大,预后也不佳。在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经专家团队讨论后,采用新辅助方案治疗,终于赢得了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机会。目前,陈先生病情稳定,状态良好。


省立医院胸外科潘小杰教授(右一)及其团队在为患者手术


55岁男子吞咽困难,查出食管癌晚期


据介绍,2021年8月,陈先生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0多天”到福建省立医院就诊,结果通过胃镜检查,在食管距门齿30厘米处发现“隆起浸润型病灶”,病灶很大达30-38厘米,使得食管腔严重狭窄、堵塞,连普通的内镜都无法通过,换成超细的管子才完成胃镜检查。病理检测后,陈先生被明确诊断为“食管中段鳞癌伴梗阻”,并已出现淋巴转移。


“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手术效果差,预后不佳,通常要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将肿瘤缩小、降级,然后再手术。”省立医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潘小杰教授介绍,根据《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食管癌诊疗指南》,食管癌的新辅助治疗以放化疗为主。但是,患者陈先生因食管癌伴梗阻,已无法进食多日,人非常消瘦,近100斤,如果采用放化疗的方案,对他的身体打击较大,家属也担心他难以承受放化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不愿接受。


免疫+放疗新辅助,赢得根治性手术机会


潘小杰教授介绍,随着免疫治疗在各个癌种当中抗肿瘤疗效的不断突破,近几年来,食管癌的治疗也开启了免疫治疗的新时代。有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新辅助治疗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完整切除率(无肿瘤残余)达94%,病理缓解率达56%,活性肿瘤成分减少率达89%。


陈先生没有查出免疫治疗相关的禁忌症。在取得他本人和家属的同意后,潘小杰治疗团队给他制定了免疫治疗+放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同时给他做了空肠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支持通路,加强营养治疗。


“免疫诱导治疗很快有了成效。”潘小杰团队的张振龙副主任医师介绍,免疫治疗两个周期后,陈先生食管处的肿瘤体积缩小,长度也缩短,食管梗阻症状得到缓解,能够较顺畅地进食了。


治疗4周期后,陈先生进行了PET-CT全身检查,对比之前,病灶范围明显缩小。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进行了空肠营养支持,他的体重稳步增长,已经能耐受放疗了。


潘小杰团队正在查房


随后,治疗团队给他序贯行新辅助放疗,并于2022年3月完成。复查显示,肿瘤已由最初的7.4厘米缩小至5.2厘米,病灶得到良好控制,具备了手术指征。


2022年3月底,潘小杰主任团队为他进行了胸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达到pCR,即肿瘤已缓解。


术后一年半来,陈先生定期前往省立医院胸外科复查,各项指标正常,他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专访

潘小杰:我国食管癌高发 需探索特色治疗之路


我国食管癌高发,并且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与美国及西方80%的食管癌患者为腺癌迥然不同。“因此,我国食管癌必须走出自己特色的治疗之路。”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主任潘小杰介绍,近年,他的团队也在不断探索食管癌围术期新辅助治疗更优方案,以同步放化疗新辅助治疗为基础,探索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化疗序贯放疗等多策略治疗手段,并结合标准化模块化手术流程和严谨的术后并发症管理模式,不断努力改善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陈先生就是获益者之一。


另据介绍,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致力于医教研协同发展,2018年率先在全省开启胸外科免疫治疗新模式,承担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药物研究,牵头全省新辅助联合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制定多项规范化指南,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并不断推进了它们的临床转化,为八闽患者创造了国内外最新诊疗手段和药物治疗的机会。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