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臻
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催热了防暑降温饮料,各种罐装凉茶、凉茶冲剂开始热销,也有一些市民在网上找来凉茶配方自己配制,很多人把凉茶当作消暑、降火的灵药。对此,福州市中医院传统特色诊疗中心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郑敏钦提醒,凉茶并非茶,而是中草药熬制的药汤,并非人人适宜,配方也要因人而异。
中药茶饮在榕广受欢迎
夏日炎炎,各类冷饮成了祛暑的清凉标配。因集合了多种中药配方,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自制凉茶再度成了DIY冷饮中的“大热门”。记者走访了博爱医药、老百姓大药房、海王星辰等多家药店发现,店中解暑茶的品种非常丰富,除了常见的杭白菊、荷叶、玫瑰花、薄荷、甘草之外,还有绞股蓝、金银花、苦丁茶、金盏菊等,被分别摆在专门的柜台中。
博爱医药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不少消费者会把解暑茶当成夏季的最佳饮品来喝。“有部分消费者会根据网络上推荐的凉茶配方来到药店购买。” 工作人员表示,这类消费者在挑选时很少会主动咨询店员的意见,大多是自主选择。除了清凉消暑的中草药外,冲剂类的凉茶也颇受欢迎。夏桑菊颗粒、午时茶颗粒、复方板蓝根颗粒、达记凉茶等销售比前一段时间有所增加。
此外,也有不少市民喜欢直接在电商平台购买“中药茶饮”。福州的江女士便是其中之一。江女士从事外贸工作,经常泡煮中药茶饮。“以前我和同事基本上每天都要点一杯咖啡或奶茶,现在我觉得‘中药茶’更香。” 江女士说,当下快递发达,很多线上订单都是今天下单、明天到货。 记者以“消暑中药茶饮”为关键词,在各电商平台搜索发现菊花、竹蔗、茅根等成为常见选择,有不少线上的药店针对各种不同症状售卖中药茶包,有商家会在页面上标有用量,每天一包。
医生:凉茶是药不是茶不宜多吃
夏天气温高,暑湿重,人体容易出现烦躁、口渴、易怒等不适症状,喝凉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清热解毒,缓解暑湿,使人感到凉爽舒适。福州市中医院传统特色诊疗中心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郑敏钦表示,一般来说,按照不同的功效,凉茶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中解表茶可医治外感风热、四时感冒,代表药材有板蓝根等;而清热茶主要适合内热、火气重的人,这类人群多表现为口舌生疮、嘴角溃烂、失眠多梦、尿黄尿痛、口臭或不思饮食等,代表药材有金银花、白菊花、栀子、黄芩等;清热润燥茶则多适用于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者,代表药材有沙参、玉竹、麦冬、参须、银耳等;清热化湿茶主要适合湿热气重的人,代表药材有金银花、菊花、土茯苓等。
“凉茶虽好,但因其多含有寒凉中草药成分,不加节制饮用还是极可能伤身的。”郑敏钦强调,尤其是自制凉茶,用药、用量及饮用方式不对的情况下,稍有不慎极容易养生不成反伤身。近段时间,郑敏钦接诊了不少因喝自制凉茶导致生病的患者。52岁的福州林依姆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就在前两天,我刷到一个消暑降火的凉茶配方。”林依姆说,她按照配方连喝了两天的凉茶后,出现蹿稀。对此,郑敏钦表示,林依姆蹿稀的症状就是因凉茶太寒凉,伤了脾胃所致。
“有些人的体质是脾胃虚寒,不管哪种凉茶,最好都不要喝,冷饮、雪糕也最好少吃。”郑敏钦表示,孕妇、哺乳期新妈妈、体虚和患有慢性肠胃病患者、风寒感冒者、老年人及3岁以下幼儿均不宜饮用凉茶。现在有些罐装凉茶,号称“适合所有人饮用”。这显然是误导。相较现煲的凉茶,罐装凉茶的药材量往往较少,浓度较低,而且加入了糖分,改善口感。这都使它没那么寒凉,但对脾胃虚寒者来说,仍然不宜饮用。
郑敏钦强调,凉茶是药不是茶,必须辨证体质,适量饮用,不要以为喝越多越好,喝越多就越能把“火”降下来。在不上火的时候也喝凉茶预防,这是相当不科学的做法。如今很多都市人群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不足,体质普遍偏阳虚,加上长时间待在空调房,若再用大量寒凉性食物刺激,容易损伤肠胃,出现四肢乏力、怕冷、腹泻等不适。
相关链接:
四味凉茶方 助你消暑提神
1.陈皮茶:将干橘子皮10克洗净,撕成小块,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入,盖上杯盖焖10分钟左右,稍凉后饮用,可消暑、止咳、化痰、健胃。
2.桑菊茶:取桑叶、白菊花各10克,甘草3克,加500毫升水,放入锅中稍煮,对风热感冒有一定疗效。
3.荷叶茶:将半张荷叶撕成碎块,与中药滑石、白术各10克,甘草6克一起放入1000毫升水中,煮20分钟左右,冷却后饮用,可防暑降温。
4.薄荷茶:取薄荷叶、甘草各6克,加水500毫升,煮沸5分钟,可提神醒脑。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