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于淋巴细胞遍布全身,淋巴瘤在不同组织、器官的发病症状也不同,可谓“千变万化”,非常“狡猾”,与其他肿瘤相比,诊断和治疗更为困难。
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宣传日,近日,海都记者专访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负责人吴晖主任医师,分享淋巴瘤防治的新变化和新进展。
据了解,1994年福建省肿瘤医院成立了我省第一个淋巴瘤专科,实现专病专治,2022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项目示范中心。吴晖主任长期从事肿瘤内科工作,尤其擅长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头颈部恶性肿瘤内科诊治,参编《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肿瘤内科医嘱速查手册》《常见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指南与实施》等专业书籍。
吴晖主任在门诊
淋巴瘤善于“伪装”
精准病理是关键
吴晖主任介绍,淋巴瘤最常累及的部位是淋巴结,同时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除了指甲和头发以外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表现也千差万别。当淋巴瘤出现在身体浅表部位时,可出现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侵及皮肤,常会出现湿疹、皮炎等症状;侵及胃肠道,可出现腹痛、胃肠道溃疡、出血、梗阻等如同胃癌和肠癌的症状……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治。”吴晖主任提醒道,对于一些怀疑病例,尽可能取多组织、取大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精准的病理对明确诊断很关键。
组建多学科门诊
提供科学优化诊疗
“淋巴瘤的类型也很复杂。”吴晖主任说,根据不同的病理学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但具体还可以分出上百种亚型,不同类型的淋巴瘤恶性程度差别很大,大致可分为:惰性、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
由于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类型罕见,有些淋巴瘤患者早期难以诊断,往往会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有经验的淋巴瘤亚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是淋巴瘤诊治的关键。
据介绍,福建省肿瘤医院组建了淋巴瘤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核心成员由淋巴瘤专科、病理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科室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诊疗经验丰富的医师组成,定期开展淋巴瘤MDT专题研讨会、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和讨论会等,让淋巴瘤患者,特别是疑难危重患者在多学科诊疗团队助力下获得最好的诊治。每周三上午,还开设“淋巴瘤多学科门诊”,接诊各类淋巴瘤的疑难患者。
2021年6月,吴晖主任团队接诊了一名危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当时,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至80%,病情十分危急。MDT团队综合评估后,在呼吸机高流量氧疗、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下,小心谨慎地开始小剂量化疗,当病人的耐受情况提高后,逐渐增加剂量强度。最终,经过4周期的治疗,PET-CT评估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至今,该患者定期随访,已无病生存超过1年半。
创新疗法
提升淋巴瘤患者用药可及性
在采访中,吴晖主任介绍,作为恶性肿瘤,目前我国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40%,与欧美发达国家的70%有较大差距。近年创新疗法的涌现,带给淋巴瘤患者更多的“治愈”期待,也让患者对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提高有了更迫切的需求。
她介绍,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相较于其他淋巴系统恶性肿瘤预后更差。随着维泊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的不断革新和突破,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获益已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国家还不断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医保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借力惠民保、社商保、以及医药慈善援助等方式促进国内创新药可及,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机会从创新疗法中获益。吴晖主任还特别谈到,肿瘤医院作为专科医院,在药物的覆盖率和临床试验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保证患者有药可用、用上最新药物。
9月15世界淋巴瘤日,福建省肿瘤医院专家团队到福鼎市医院开展帮扶活动
淋巴瘤发病千差万别,病人首诊很多是在其他科室和基层医院,因此,淋巴瘤治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非常重要。为了帮助医联体单位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在9月15世界淋巴瘤日当天,吴晖主任带领团队前往宁德福鼎市医院开展科普讲座和学术交流,把淋巴瘤最新诊疗理念带到基层。
专家介绍
吴晖 主任医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
福建省化疗质控中心委员
福建省免疫治疗质控中心委员
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海峡卫生交流协会淋巴瘤分会副会长
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医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常委
福建省免疫学会理事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