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新闻详情

兄妹都“中招”!近期要特别注意!

2023-10-16 来源:原创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3岁的女儿,前阵子刚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肺炎,国庆假期回来才去了一天幼儿园,又感染了支原体肺炎,反复发烧,最高烧到了40度,太心疼了!”昨日,福州的梁先生告诉记者,最近他女儿班上有不少因发烧请假的孩子,家长们都在讨论关于支原体肺炎的事。


近期,“支原体肺炎”登上热搜。支原体肺炎是什么?多大的孩子容易得?


该如何治疗与预防?今年与往年的情况有何不同?一起来听听儿科专家的介绍。


有兄妹都“中招”的,近期上升趋势明显


据介绍,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全年均有发病,高发于冬春季。


今年支原体肺炎的高发期提前了吗?对此,福建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艾斯主任医师介绍:“的确比往年有所提前,今年暑假,也就是7月份开始就陆续接诊了不少支原体肺炎患儿,国庆假期后又有明显上升趋势。可能与假期出游、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有一定关系。这周门诊中,看发烧、咳嗽的孩子, 80-90%都是支原体肺炎。”


此外,今年的支原体肺炎出现低龄化,几个月的小婴儿也有出现支原体肺炎。昨天,她门诊就接诊了一对兄妹,哥哥10岁,妹妹才出生10个月,都有反复发烧、咳嗽的症状,抽血结果表明,肺炎支原体抗体都为“阳性”,说明都“中招”。此外还有报道,一些体质较弱的家长,在照顾肺炎的孩子时,也有被感染的。


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需对症用药治疗


艾斯介绍,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和咳嗽,早期咳嗽以干咳为主。但支原体感染善于“伪装”,部分患儿肺部听诊没有出现典型的固定细湿啰音,但胸片或肺部CT却出现炎症病变。“有的孩子发烧没有很严重,但是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甚至低氧血症,严重的出现肺内(塑形支气管炎)或坏死性肺炎或肺外并发症。胸片可以看到斑片状淡薄密度增高影,部分表现为大片阴影。个别重症病例,还可遗留肺不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


支原体肺炎诊断需要抽血检查,但早期可能没有产生抗体,无法及时诊断,因此,“有的患儿兜兜转转就诊,耽误了病情。”艾斯说。


在治疗上,我国已制定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相关诊疗指南,以对症用药为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是目前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持续高热,可采用我们的一些中医手段,如刮痧、中药药浴、小儿推拿等方法,有助于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症状。另外还有游走罐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同时通过医生的中医辨证施治,采用口服中草药,可以缩短病程”艾斯主任说。


支原体肺炎就诊及时,一般两到三周可恢复,严重的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也有转为慢性咳嗽的。因此,发现孩子孩子反复咳嗽、发热,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发展为重症。


尚无针对性疫苗,勤洗手少聚集


专家提醒,目前支原体肺炎没有针对性的疫苗来预防,在日常防护要注意减少聚集,保持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平时要注意室内通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去过公共场所,回家后认真洗手、洗脸,注意手卫生;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此外,还要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抵抗力。饮食上,多喝温开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延伸阅读


十月,还要预防这些传染性疾病


10月逐渐进入晚秋,天气不断转凉,昼夜温差大,呼吸道传染病开始进入流行季,蚊媒传染病也还在流行期。因此,在此提醒大家保持健康防护意识,10月,注意登革热、新冠病毒感染、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


登革热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和皮疹,如突发高烧、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面红、颈红、胸红,以及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登革热一般不会“人传人”。只有蚊子吸了感染者的血后,体内复制病毒,下次咬人时,才能把病毒传染出去,也就是“病人→伊蚊→其他人”。因此,平时要注意防蚊叮咬。


新冠病毒感染


当前新冠病毒感染已平稳进入“乙类乙管”新阶段,10月呼吸道传染病开始进入流行季,建议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个人健康管理。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等。


流行性感冒


秋季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加大,流感病毒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力下降,应注意防护。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门戴口罩,减少疾病交叉感染,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手段,9月和10月正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期,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接种流感疫苗。


诺如病毒


秋季也是诺如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应注意把好“病从口入”关。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食品从业人员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应暂时脱离岗位。学校做好班级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发现儿童、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诊治并报告相关部门。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