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福州70多岁的徐奶奶(化名),平常身体棒棒,吃嘛嘛香,这一天,在享用晚餐时不慎被鱼刺卡住了喉咙,原以为这只是个小插曲,去医院取出鱼刺就可以。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医生用胃镜取出徐奶奶喉中的鱼刺后,按照常规,继续下探到胃内,顺带帮她看看胃部的健康情况。谁知,当内镜探头刚下到胃部,就在胃内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黏膜下隆起,大约2.5cm*2.0cm。医生考虑是胃体间质瘤可能,遂建议住院治疗,行内镜下肿物挖除术(ESE)。
徐奶奶入院后又完善了相关检查,包括上腹部增强CT等,发现病灶突向腔内外生长。经过充分评估,医生们认为,徐奶奶胃内的瘤体较大,且突向腔内外生长,内镜下ESE治疗难度较大。随后,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组织外科、消化内镜中心及影像科进行多学科MDT会诊,严格术前评估,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穿孔及出血等状况制定详细处理预案。
2024年1月,在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林芬副主任医师团队通过胃镜将徐奶奶胃内的瘤体完整挖除,幸运的是术中并未出现胃穿孔。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证实,徐奶奶胃内隆起病变是低危险度胃肠间质瘤,肿瘤直径约为4cm。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徐奶奶身体恢复良好,期间无腹胀腹痛症状,5天后顺利出院。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五区科主任陈崧主任医师介绍,间质瘤多来源于胃壁肌层,包括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需要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进一步判断良恶性。以往这类较大间质瘤患者需要进行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治疗,会改变胃的解剖结构,治疗费用较高,住院时间较长。如今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可以保持胃的正常结构,患者恢复快,治疗费用较低。因此,如果想要提高间质瘤治疗效果,最关键的还是通过科学的体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从而尽早治疗。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