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林宝珍)
目前,在健康福建的时代背景下,我省的各级组织、单位和社会团体做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差距。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欧启水就如何推进我省健康科普与健康促进工作建言献策。
欧启水表示,我省健康科普和促进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频率不够,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全面、不够实用,在广大乡村特别是老年人中还有很大的空白。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专业人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内容的能力不足;二是广大专业人员做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的积极性不够,主观能动性差;三是支撑条件不够,人财物的投入不够;四是不够注重实效,城市和有文化的百姓覆盖的较好,农村和文化程度低者未有效覆盖。
欧启水认为,科普工作应当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原则,他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1. 推进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基地建设,提升专业人员健康普及的能力,将医院或者单位的健康普及/促进工作纳入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或者事业单位的考核,解决“不会做”的问题。
2. 优化科普人才发展政策环境,畅通科普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认同。将科普工作及其成绩与个人职称评聘、绩效、评优评先等挂钩,增加科普工作者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解决“不愿意做”的问题。
3. 凝聚全社会力量,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有力支撑、共同推进我省健康科普与健康促进工作。应支持指导媒体打造权威的健康教育平台,开办健康教育频道、栏目,充分用好融媒体传播手段,有效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和健康服务信息;医院或者公卫机构应加强与媒体合作或利用自媒体,策划打造一系列权威性高、影响力强的优质科普内容。相关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组织、参与健康科普发布和传播工作。
4. 要注重实效,健康科普内容应实用、好用,让老百姓爱用;要更多针对文化程度较低、有特殊需求群体(如小孩、老人、孕妇等),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包括戏剧、音乐剧、情景剧、动漫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内容。要让科普内容进学校、进乡村、进厂矿、进老人院。
编辑:梁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