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江燕
181年前,福建人林则徐从西安启程,来到新疆,沿途经木垒、奇台、呼图壁、昌吉、玛纳斯等地,到达伊犁。在新疆的三年时间里,林则徐兴修水利、屯垦边防,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被誉为“福建援疆第一人”。
万里奔赴,再续山海情缘。自1999年起,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疆干部,来到林则徐当年曾到过的地方,不畏艰难、接续奋斗,将爱洒满天山脚下。
如今,来自福建的40名小记者,也将沿着林则徐的足迹,从新疆木垒出发,一路到达玛纳斯,通过实地走访,了解这片大地上的福建援疆印记,感受援疆干部们舍家报国的奉献精神。
在九龙江公园前,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的吴跃彬向小记者们介绍援疆成果 宋延林/图
福建援疆结硕果 此时木垒绽新颜
7月13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小记者一行抵达木垒县东城镇沈家沟村,这里是福建援疆长期对口援建的农牧结合村。
村子里人气最高的地方,当属位于村中心的杏福文化广场,这是福建援疆漳州、南平分指挥部援建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之一。
小记者们在沈家沟村参观、学习 宋延林/图
“它长得好像我们的土楼啊!”听到孩子们的惊呼声,本次研学团的导游李萍立刻介绍道,杏福文化广场将漳州土楼、朱子文化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建筑风格巧妙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两地文化交往交融交流。
“原来我爸爸工作的地方是这样的!”今年12岁的封佳桐来自福建南平,她的爸爸是福建省第九批援疆干部封志强,目前正在木垒县人民医院提供对口支援。封佳桐说,这是她第一次来新疆,到木垒前,她以为这里会是一片荒芜,“没想到刚进村庄,万亩农田和公园广场,就像一幅画一样在眼前展开,太美了!”
无独有偶,就在木垒县城政府旁的三畦渠生态水系同样因为福建援疆干部们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以前是棚户拆迁区,堆满了建筑垃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在九龙江公园前,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的吴跃彬向小记者们介绍,漳州分指挥部历时两年,投资2500万元实施三畦渠生态水系提升改造工程,重点对2.2公里县城段进行改造,并对渠道两侧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绿化面积达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公共设施,建成眼前这一集农业灌溉、生态绿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客厅”——九龙江公园。
小记者们在九龙江公园参观、学习 宋延林/图
涓涓细流坎儿井 见证一段援疆情
跟着小记者的脚步,7月14日,我们乘车前往木垒县坎儿井,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坎儿井”,在维吾尔语中读作“坎儿孜”,意思是“流水的井”。
“我们现在所在的木垒草原坎儿井,是中国唯一的草原坎儿井。”在木垒草原坎儿井博物馆,讲解员向小记者们介绍道,坎儿井水利用山体的坡度,由高向低,引地下潜流水进入田园绿洲,滋润着这片干旱的土地。
小记者们正在参观木垒草原坎儿井博物馆 宋延林/图
据其介绍,2000多年来,横亘在戈壁滩的坎儿井,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荒漠气候地区生命的奇迹。坎儿井也因此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新疆的坎儿井,和福建也有着特别的渊源。
小记者们在地下坎儿井体验区 宋延林/图
据了解,1845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遣戍伊犁,途经吐鲁番,被坎儿井震惊了,在日记里写下:“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后来,林则徐开始大力推广,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开竣了一批新型坎儿井,扩大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灌溉面积。这些坎儿井就如“地下运河”般,让沙海变桑田,让荒漠变村庄,极大改善了新疆各族民众的生活。
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便将这些新凿的坎儿井亲切地叫做“林公井”,以作纪念。
“原来在新疆,也有这么多和福建有关的故事!”今年12岁的小记者庄小树说,在美丽的新疆发现福建元素是这趟旅途中的惊喜,希望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能发现更多福建元素。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