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新闻详情

对定向生有疑问?答案在这里!

本报记者 2023-04-16 来源:智慧海都

近日,福州市教育局发布2023年福州中招政策细则,其中有关定向生政策备受家长关注。有家长不了解什么是定向生,享受定向生资格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定向生在录取时可以降多少分。今天,我们再次解读福州中招定向生政策,并汇总了一些常见疑问进行解答。



所谓定向生,就是福州市部分优质普高将当年面向本地普通班的计划招生总数拿出一些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本地所有无选择生源的初中校,这部分定向给各初中校的招生计划就是定向生指标。

“本地”对福州市区的学生指六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对六县(市)的学生分别指福清、闽侯(含高新区)、连江、闽清、罗源、永泰等六个不同区域。


2023年,就福州市区而言,“老八所”加长乐一中吴航校区共9所优质普高普通班计划招生数的55%作为定向生指标。福州屏东中学、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建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等4所一级达标学校普通班计划招生数的25%作为定向生指标。以2022年福州二中普通班招生600人为例,假设今年的招生计划仍为600人,那2023年二中定向生指标为330人。



只有成绩优异或是在学科比赛中获奖的学生才能获得定向生资格?这是不少家长对定向生的误解。其实,只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大多数考生都可以有定向生资格。

(一)七年级至九年级三个学年学习和学籍均在本地同一所学校。

(二)户籍在本地,不要求满三年(2023年考生截至4月27日)。

(三)初中应届毕业生(2023年考生具体时间:2021年1月1日至中考结束)。


当然,也有一些考生是不具备定向生资格的。比如,由于户籍不在本地,随迁子女无定向生资格;具有福州六城区户籍(含集体户),但学籍不在福州六城区的考生不享受定向生资格。户籍在六区,学籍在6区,但是学习和学籍没有在同一所学校,也没有定向生资格。



根据2023年福州中招细则,长乐一中吴航校区定向生指标60人分配给五城区,其余分配给长乐区;“老八所”定向生指标共60人分配给长乐区,剩下的指标全部分配给五城区。报考人数在300人以上的长乐初中校每校不超过2人,300人以下的每校不超过1人。福州屏东中学、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建师大第二附属中学4所定向生指标只在五城区分配。今年优质普高招收定向生的具体指标分解将另文通知。

2023年,福州六区所有初中校均有分配定向生指标,包括民办学校。在2020年初一入学时,热门民办初中开始采用100%摇号招生,属无选择生源学校。这意味着,今年将增加14所民办初中校参与定向生分配。但是,今年定向生总数有增加,公办初中分配到的定向生指标基本保持稳定。 



对于考生而言,定向生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降分。2023年,定向生录取在普高第一次统招生第一志愿最低投档线下40分以内(今后逐年加大降分幅度,具体以当年中招细则为准)。但是,必须填报第一志愿1A才有效,1B平行志愿无效。定向生录取只降低中考投档的总分,对各学科的等级要求不变。

虽然大多数考生都具备定向生资格,但是能不能通过定向生被录取主要还得看中考成绩及位次。考生的中考成绩必须在1A志愿第一次统招线下40分内;然后,以初中学校为单位,按中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名,除去已经被一志愿统招录取的学生,从未被统招录取的那名学生开始,按1A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直到一志愿第一次统招线下40分停止。


由于不同初中校的定向生利用率不同,剩余的定向生指标会回转到统招生,进行第二次统招,和第一次统招没有区别,形成“定转统”录取线。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定向生的利用率,定向生比例提高,降分幅度增加,13所普高的统招生人数将相应减少,统招录取线将上扬,因此,有定向生资格的考生一定要充分利用。


答疑解惑


Q:所有普高都有定向生指标吗?

A:不是所有普高都有招收定向生的资格,就福州市区而言,有福州一中、福州二中、福州三中西湖校区、福州四中、福州格致中学、福州八中、福建师大附中、福州高级中学、长乐一中吴航校区、福州屏东中学、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建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等13所优质普高,仅面向长乐区的还有长乐一中(首占校区)和长乐华侨中学。六县(市)的分别有闽侯一中、闽侯二中、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闽侯三中);闽清一中;福清一中、福清二中、福清侨中、福清三中、福清融城中学、福清元洪中学;连江一中、连江黄如论中学、连江尚德中学;罗源一中、福州民族中学;永泰一中。


Q:2023年定向生指标有多少?

A:就福州市区而言,“老八所”加长乐一中吴航校区共9所优质普高普通班计划招生数的55%作为定向生指标。福州屏东中学、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建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等4所一级达标学校普通班计划招生数的25%作为定向生指标,各县(市)定向生指标比例参照执行。定向生指标今后逐年加大比例,具体以当年中招细则为准。目前,2023年福州市区普高招生计划尚未公布。


Q:享受定向生资格要求户籍满三年吗?

A:户籍不要求满三年,对于2023年考生,只要在4月27日前落户本地即可,但是学习和学籍要求三年均在本地同一所学校。


Q:各初中校有多少个定向生指标?

A各普高定向生指标具体分配是根据参加八年级小中考(地理、生物)人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学校)。以2022年福州二中为例,当年五城区参加八年级小中考(地理、生物)人数共计29290人,而福州二中定向生指标300人,其中3人给长乐区,297人在五城区分配为例。


29290÷297≈99,即五区初中毕业生每99名分配一名福州二中定向生指标。2022年,福州延安中学参加八年级小中考(地理、生物)960人,960÷99≈10,即当年福州延安中学可拿到10个定向生指标。同理,其它初中校也是这样分配定向生指标。


Q:和去年相比,今年增加哪些民办初中参与定向生分配?

A:时代中学、华伦中学、华伦中学晋安校区、阳光国际学校、黎明中学、三牧中学、三牧中学马尾校区、日升中学、华南实验中学、英才中学、立志中学、文博中学、现代中学、金桥学校等14所民办学校。在2019年初一入学时,这14所民办初中为有选择生源初中校,所以2022年不享受定向生政策,而2020年初一入学时,所有热门民办初中均采用100%摇号招生,故今年所有民办初中都享有定向生指标。


Q:每所普高定向生录取都是直接降40分吗?

A:不是的。对于同一所普高来说,面向不同初中校的定向生录取各不相同,并不是直接从第一次统招录取线降满40分录取。以2022年福州二中定向生录取线为例(2022年定向生最多可降低35分),当年福州二中第一次统招第一志愿录取线为713分,当年分配到福州八中(吉祥山校区)和福州教院二附中的定向生指标均为6人,福州八中定向生录取线为706.5分,降6.5分(713-706.5),教院二附中定向生录取线为686.5分,降26.5分(713-686.5)。甚至,福州二中面向福州二十五中的定向生录取线为678分,基本上降满35分。


Q:怎样才算是通过定向生被录取?

A:首先,中考成绩必须在1A志愿第一次统招线下40分内,这是定向生最低录取线。其次,定向生是要从第一次统招生录取名单之后开始从高分到低分排名。如果所在的初中校有5个定向生指标,考生排第6名,就算中考成绩在1A志愿第一次统招线下40分内也无法通过定向生被录取,因为5个定向生指标用尽。


Q:市区普高定向生如何录取?

A:在市区普高第一条投档线上,先录取第一志愿1A和1B的统招生(不考虑第二、三志愿),然后再录取1A的定向生,录取顺序为:1A统招→1B统招→1A定向生→1A定转统→1B定转统。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降到市区普高第二条投档线上按志愿顺序继续录取,录取顺序为:1A统招→1A定向生→1A定转统→1B统招→1B定转统,然后是二志愿、三志愿。


在第一条投档线上,如果没被1A统招录取,会优先被1B录取,可能就用不着定向生,无法通过定向生被1A志愿录取。在第一条线下,1A定向生则优先于1B统招录取。


Q:分配到的定向生指标是由初中校统筹安排吗?

A:不是。考生先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就可以有定向生资格;再由考生的中考成绩和在初中校内的排名来决定是否能用上定向生资格,并非是初中校想给谁就给谁。


Q:为什么有的初中校降分很少,有的可以降满?

A:在一般初中校,定向生录取线会更低。以2022年为例,假设有两所初中校获得的定向生指标都是10人。A校是优质初中,B校是一般初中。福建师大附中一志愿第一次统招录取线为743分,定向生最低录取线为708分(743-35分)。从742.5分往下开始录取,由于A校生源较好,录取到第10个人时,成绩还是很高,在735.5分。因此,福建师大附中在A校的定向生录取线就是735.5分。而在B校,因生源一般,从742.5分一直降分到708分,定向生指标还有剩余。那么,福建师大附中在B校的定向生录取线就是708分。显而易见,进入福建师大附中,B校学生可以比A校学生少27.5分(735.5-708)。


Q:2023年,六(县)市全面取消定向生录取?

A:根据2023年福州中招细则,从今年起,取消市区所有普高(侨港澳台生班除外)面向六(县)市招生,包括自主招生在内,不是取消六(县)市定向生录取。六(县)市定向生录取本来就只面向六(县)市本地,和市区无关。


来源:海峡教育报

编辑:梁渠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