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新闻详情

“付费内推”“阴阳合同”……毕业生求职这样做避免落入圈套→

2024-04-15 来源:智慧海都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一些不法分子借机挖坑设陷,“付费内推”“实习生套娃”“虚假招聘”“非法传销”等老套路、新招数,不仅侵害高校毕业生个人权益,也严重破坏就业市场,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针对上述乱象,教育部发文提醒高校毕业生,提高防范意识,在求职过程中选择正规渠道,及时核查招聘信息,时刻保护个人信息,坚持运用法律武器。



人社部此前发布预警,梳理了黑中介、兼职、收费、借贷、传销、合同、试用期以及信息共八类求职陷阱,给出避“坑”提示。这些陷阱多以高薪资、高福利为诱饵,变相向毕业生收取各种名目费用;少部分则是用人单位通过文字游戏、“阴阳合同”等手段,把毕业生当作免费劳动力。


高校毕业生容易掉入招聘陷阱,大多是因为缺少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对薪资、职位等方面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而求职信息的发布渠道多元,信息来源广,内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急于抓住春季招聘黄金期,求职焦虑让一些人产生了走“捷径”的想法,却不知恰恰迈入了“有心人”的圈套。


远离招聘骗局,求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对于不确定的招聘内容要多方验证,警惕“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摒弃急功近利心理,切实保护好个人权益。高校要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可考虑创新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安全与风险防范教育,同时继续严把校内招聘信息审核关。用人企业要强化责任与担当,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并公开实习、定岗、转正等标准。多方合力,让高校毕业生走稳走好求职就业路。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