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新闻详情

来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感受抗日战争中的华侨力量

2025-09-02 来源: 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2日上午,华侨抗战主题展览《中流砥柱——泉州华侨与南侨总会》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开幕。展厅内,一张张旧影像、一封封斑驳侨批与家书,生动展现了泉州华侨烽火赴国难的英勇事迹,他们的赤子情怀深沉而真切,令人动容。当日,多位侨眷后裔还向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珍贵藏品,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珍贵记忆。


泉州华侨:

海外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


1937年秋,全面抗战爆发后,时任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主席、泉州旅菲侨领李清泉,深知团结力量之重要,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全南洋的支援祖国抗战的统一组织,以集中力量、统筹捐款。于是,他致函新加坡筹赈祖国难民大会主席陈嘉庚,提议“南洋华侨应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款”。1938年5月,厦门沦陷,华南局势危急,李清泉再次致函陈嘉庚,重申组织筹赈总机关的紧迫性。


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埠华侨代表齐聚新加坡,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正式成立。此后,南侨总会成为南洋华侨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极大地促进了南洋华侨的大联合。南洋华侨首次不分地域、帮派、政治倾向和阶层,团结在总会旗下,为支援祖国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外华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泉州华侨是中流砥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春艳介绍,在南侨总会的组织运作中,泉州华侨全力支持,发挥了关键作用,贡献卓著。南侨总会成立后,统一领导开展了筹募资金物资、组织机工和医疗护队回国服务、回国慰劳抗战军民、反对妥协投降等一系列救亡工作。新加坡、马来亚、荷属东印度、越南、缅甸等地的泉州华侨,纷纷响应,积极投身筹赈工作。1939年,南侨总会组织3200余名南侨机工组成归国服务团,奔赴有着“死亡之路”之称的滇缅公路,为抗战运输物资。1940年3月,南侨总会又组织“南洋各属筹赈会回国慰劳团”,分批回国慰问抗战军民,给前线将士带来了巨大鼓舞。


赤子情深:

侨心系家国,热血铸忠诚


驻足展厅,众多普通华侨心系家国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催人泪下。


在山河破碎之时,海外华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25岁的马来亚槟城泉州籍华侨女教师白雪娇,毅然“逃”回国参加南侨机工。她曾写下:“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这份对祖国的深情挚爱,令人感动不已。


展览中,一封由晋江籍菲律宾华侨孙秀长家族后裔收藏的家书格外引人注目。1937年12月27日,孙秀长在写给晋江东石双亲的信中,满是家国情怀。他详细分析了抗战战况及我国胜利前景,提出“兹战争之秋,凡吾亲戚务需相互爱护,协力共济,对于难民宜予救济”,并恳请双亲“勿违背至圣遗谕‘四海之内皆兄弟’”,“宜量力捐输,以冀国家之获救,使良心对前线的我国将士壮烈牺牲之忠魂获以稍住,伏祺大人务明此义,切不可一毛不拔以伤义也”。


“就连结婚也不忘救国。”刘春艳介绍,新加坡一位华侨将女儿结婚所收的礼金1.8万元全部捐出,用于支持抗战。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华侨们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首批归国的华侨机工白清泉的友人王爱华在赠给他的照片背面题词:“中国不会亡,祝你努力,抗战到底,握着最后胜利!”这是华侨们的坚定信念,也是他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


家国记忆:

珍贵家书捐赠,传承爱国精神


当天,多位侨眷后裔向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珍贵藏品。已故华侨孙秀长的侄儿孙团结代表家族,将此次展出的四封珍贵侨批捐赠给博物馆收藏。


孙团结告诉海都记者,父亲这辈人有5个兄弟,3个在海外,2个在老家。伯父孙秀长10多岁就与叔公到菲律宾谋生,叔公过世后,他曾流落街头,幸得泉港籍华侨孙成赞收留培养,并资助他开米店。


“当时的书信还提到了华侨在海外打拼的不易。”孙团结说,伯父虽然只是一个在菲律宾辛苦打拼的普通华侨,但受孙成赞影响,爱国爱乡之情深厚。他不仅自己积极捐款捐物,还写信恳请家中亲人量力捐输,支持抗日。


“这是海外华侨赤子情怀的一个缩影。”孙团结表示,将四封家书捐赠给博物馆,能让它们发挥更大价值,希望这些家书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激励更多人弘扬和传承华侨先辈们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欢迎广大市民前往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领略泉州华侨的抗战力量与爱国情怀。



编辑:郭寿权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