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薇
年仅10岁的泉州女孩悦悦(化名),确诊抑郁症。
这样的低龄病例在临床中并不常见,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医生贺佳将其病因直指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其中,小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0%。心理医生提出,应为孩子组建从家庭到社会的“心理防护网”。
情绪崩塌:活泼女孩变沉默患者
“六一”儿童节后,悦悦在母亲的陪同下走进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贺佳医生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异常安静”——小小的身躯蜷缩在椅子上,始终低垂着头,几乎不与人交流。
悦悦母亲告诉医生,他们夫妻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业,对女儿要求严苛。小学一、二年级时,悦悦曾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但近两年来,她像变了个人:老师反映她在课堂上频繁走神,课间总是独坐一隅,几乎不参与同学互动;在家中,她学习积极性骤降,甚至偷玩手机,成绩也随之滑坡。更让父母焦虑的是,悦悦开始抗拒上学,“她说‘不想去学校’,但我们觉得学习是头等大事,怎么能由着性子来?”
然而,在与悦悦的单独沟通中,医生听到了另一个版本。
“孩子说‘活着没意思’。” 贺佳语气沉重。悦悦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教师,父母对她的学业成绩寄予极高期望。一次她考了98分,满心期待表扬,换来的却是质问:“丢的2分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考满分?”若成绩不理想,更会招致责骂甚至打骂,“爸爸妈妈总说‘别人家孩子能考好,你为什么不行’?”长期的否定让悦悦逐渐失去自信,觉得 “再努力也达不到要求”。
在学校,悦悦的社交也陷入困境。一次小组活动中,她因有不同意见与同学发生争执,此后便与同学逐渐疏离,孤独感日复一日累积。随着抵触情绪加剧,她开始频繁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起初父母认为她在偷懒,直到发现日记本里流露出轻生念头,才惊觉问题的严重性。
经专业测评,悦悦确诊抑郁症。医生为她开具心理治疗药物,同时建议配合系统心理干预。如今,悦悦已办理休学,在家调理。
惊心数据:青少年抑郁低龄化趋势凸显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伴随压力感、注意力分散、失眠、兴趣丧失、自责内疚,甚至自残倾向。其致病因素复杂,涉及遗传、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及心理应激等多重因素。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达40%,初中生30%,小学生10%。《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占比为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占比43.55%;学校考试评比占比39.97%。
贺佳在临床中发现,多数青少年抑郁案例与家庭直接相关。泉州一院心理门诊每年都会接诊一些存在抑郁情绪或确诊抑郁症的孩子,以初二和高一学生为主,多数因家庭压力或不良环境引发情绪崩溃。
“青少年抑郁与养育环境密切相关,抚养者的情绪管理、教育方式、沟通模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贺佳特别指出,不同于成人抑郁的典型“低落萎靡”,儿童青少年更易表现为焦虑、易怒,或出现非器质性躯体症状(如莫名头痛、腹痛)。若孩子频繁无故发脾气、对学习失去兴趣、回避社交、对往日爱好冷淡,家长需高度警惕,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破局之道:组建从家庭到社会的“心理防护网”
如何预防与干预儿童抑郁?贺佳提出系统性建议:
一、家长的改变是治愈孩子最关键的一环。应重塑教育观,摒弃 “唯成绩论”,重视孩子人格健全与心理素质培养。成功时给予真诚肯定,挫折时耐心倾听、情感支持,帮助建立自信。同时,营造温暖家庭场域,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爱与安全感。关注其社交状态,鼓励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社交能力。
二、学校应构筑心理防护前沿阵地。教师需承担起心理健康“守门人”角色,加强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定期开展讲座;密切关注学生情绪与行为变化,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干预。
“当10岁孩童说出‘活着没意思’时,敲响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警钟,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生态、亲子关系的深刻反思。”贺佳认为,唯有让“成功”的定义回归多元,让家庭成为情感的港湾而非压力的源头,才能为孩子的心灵撑起一片晴空。
编辑:陈佳卉
审核: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