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黄凯杰 文/图
门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漫步泉州古城街巷,随处可见门楣上镌刻的四字横批,既有“太原衍派”“陇西衍派”等传统郡望堂号,默默诉说着姓氏源流;也有一些寓意独特的门匾,融入了家国情感与时代愿景。近日,记者以门匾为窗,走进古城探索其背后的故事。

胸怀祖国
一方方门匾 饱含家国情怀
位于开元街道的华侨新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安置归国华侨和侨眷而建设的,是泉州作为著名侨乡的重要标志之一。走进5排15幢,抬头可见门楣上“胸怀祖国”四个大字,门匾以青草石为主体,采用阴刻工艺,四周由精致的花朵纹样组成边框,左侧则落有“一九六八年建”字样。据业主吕先生介绍,早年,其父远赴印尼经商,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却始终心系故土,出资参与华侨新村建设,“门匾没有使用传统郡望堂号,而是以‘胸怀祖国’表达回归故里的初心”。

爱国归侨
而在模范巷与破柴巷之间的华侨第二新村内,一排三栋相连的房子上有一方门匾,刻着“爱国归侨”四个描金繁体字。该门匾采用阴刻工艺,门匾材质为辉绿岩,四周以锦鸡与牡丹等图案点缀。业主蔡其呈介绍,该门匾由其父亲蔡钟钱制作。上世纪30年代,蔡钟钱远赴印尼谋生。抗战时期,南侨总会会长陈嘉庚避难爪哇,蔡钟钱曾出手保护,并由此加入南侨总会,还曾参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人员培训。1960年,他带着一家返回泉州,定居华侨新村。蔡其呈说,父亲还将在国外所赚钱财大部分捐给了国家,并在门楣上题写“爱国归侨”四字,以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赤诚和热爱。时至今日,父亲的家国情怀仍激励着子孙后代。

江山多娇
普及宣传门匾文化
提高门匾传承认同
除了镌刻家国情怀,还有不少门匾把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熔铸其中,令人动容。新门后街45号民宅,化用《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一句,以“江山多娇”作为门匾,既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礼赞,也寄愿这份热爱与敬意,与家门同在,历久弥新。

龙吟国瑞
溪后池48号民宅的门匾“龙吟国瑞”,则巧妙融入业主儿女名字中的“龙吟”二字,“国瑞”则寄寓国泰民安、祥瑞纷呈,祈愿神州奋起、国家繁荣。一方匾额,承载了一个家庭对祖国最深切的赤子之心。
“胸怀祖国”“江山多娇”……一方方门匾背后,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鲜活故事,饱含着主人家朴素而坚定的家国情怀。这样的门匾,在古城里还有很多,你可走进古城街巷,探寻这一方方门匾上的深情,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和时代印记。
鲤城区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闽南民居门匾文化的存续正面临城市化和多元文化的挑战,随着老一辈人的逐渐离世,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门匾的认知与传承意愿逐渐弱化,民居门匾文化逐渐失去发展土壤。
“鲤城区启动‘世遗古城门匾建档工程’,对古城内门匾进行影像采集与信息录入,通过现代社交媒体,向大众普及和宣传门匾文化,提高大众对于门匾文化的认同感。”鲤城区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闽南门匾文化的传承仍面临着技艺断代、系统性维护缺失等困境,亟须通过非遗认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保护机制,推动门匾文化活态传承。
编辑:李焕泉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