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新闻详情

端午“送福”!泉州“嗦啰嗹”踩街活动精彩上演

2025-05-29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 /文 田米 /图


在泉州,端午节仍保留着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粽子、嗦啰嗹、赛龙舟、海上泼水节、水上捉鸭等。5月29日,农历五月初三,泉州城南精彩上演了一场“嗦啰嗹”踩街活动,插榕艾、挂香袋、喷雄黄酒、唱嗦啰嗹歌,还有火鼎公婆、拍胸舞等各类非遗精彩上演。尽管下着雨,仍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热闹。


民俗队伍巡游 古城送祝福


29日一早,尽管细雨绵绵,泉州城南泉郡后山四王府宫前,不少市民、游客及摄影爱好者仍然聚集在此,等候“嗦啰嗹”踩街活动开启。大约9时,浩浩荡荡的采莲队伍出发,行经富美宫、万寿路、天后宫、德济门遗址、聚宝街等地,一路锣鼓喧天。


“嗦啰嗹”踩街


记者见到,阴雨绵绵的天气下,采莲队伍的热情丝毫不减,在端午来临之际,如约为厝边头尾送来祝福。队伍里有妇女挑着榕艾,引来厝边、游客争相讨要,大家收到后,将它带回家插在门前,便能“消灾驱邪”。


而6名男子肩上扛着的是“嗦啰嗹”,是个龙王头的模样。后山宫董事会负责人吴安龙介绍,与普通的龙不同,眼前的龙王头由马嘴、鲤鱼鳃、螃蟹眼和鹿角组成。做成“马嘴”形状是因为马的嘴巴长,可以吸走大水,遏制水灾,而龙头上长有两角,各分叉成鹿角,“鹿”谐音“禄”,寓意赐人福禄。沿街的人们看到“龙王头”,纷纷祈求来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下雨了,但来泉州赶上难得一见的‘嗦啰嗹’踩街,是件幸运的事。”来自深圳的游客张先生说道。这是他首次接触“嗦啰嗹”习俗,不禁赞叹是一场很独特的闽南端午民俗体验。他对丑角的滑稽造型和龙王头木雕的印象格外深刻,觉得既传统又充满想象力。不仅如此,他还看到“拍胸舞”“火鼎公婆”等非遗表演,感叹这是“一场活态的非遗盛会”。


“拍胸舞”“火鼎公婆”等非遗表演


“我们还领了榕艾和香袋,跟着队伍巡游‘沾沾福气’。”成都游客江女士觉得,泉州传统民俗活动太棒了,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体验的参与者。


虽然下雨,现场表演依然火热


习俗至今已有800多年


“嗦啰嗹”也称“采莲”,因反复吟唱“嗦啰嗹”得名。这个民俗曾在泉州失传半世纪,再度复兴后,便成了端午佳节必备的特色民俗。

吴安龙介绍,“嗦啰嗹”民俗以古越文化装扮唱念的表演形式,直接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祈愿驱邪消灾、海贸繁盛。清乾隆《泉州府志》有记载:“五月初一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王头击鼓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


插榕艾、挂香袋


有地方文史学家考证,“嗦啰嗹”乃古闽越族对龙的称呼,是纪念龙王诞辰的民俗演化,应与古代泉州海外交通有关。2008年,“嗦啰嗹”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3年,泉州后山宫的“嗦啰嗹”又正式获批为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据悉,泉州端午节“嗦啰嗹”习俗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悠久,其保存相关的歌谣、偈语、原生态的节俗仪式等,颇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在泉州各县(区、市)等沿海一带,影响广泛。



编辑:林威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