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 文/图
近日,细心的市民发现,泉州古城交通网络正悄然升级:新增的多处非机动车停车场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关键交通节点打造的港湾式停靠站让游客换乘更便捷,而多条街巷通过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路段,使区域微循环更加畅通。9月2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些优化措施让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体验显著提升。
增设6处非机动车停车场,方便群众停车充电
为缓解古城居民和游客“停车难”问题,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充分挖掘停车资源,利用闲置公房、改造老旧房屋,完成玉犀巷原白蚁所、帽巷10号、新街13号、承天巷、濠沟墘等6处约4500平方米非机动车停车场的改造建设,新增约10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并配备充电设施,方便群众停车充电。
2日上午,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这些新建停车场空位充足,有效满足了古城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在帽巷10号停车场,记者看到一块较大的空地,地面上整齐划出200至300个停车位,数十辆非机动车有序停放。一旁设有带遮雨棚的充电停车位,并专门设置了共享单车停放点。该停车场设有两处出入口,分别连接西街和通政巷,方便市民从不同方向进出。

帽巷10号停车场
“以前来西街玩,找停车位特别麻烦,现在有了这个停车场,停车方便多了,还能充电,真的很贴心。”正在停车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另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王先生也表示:“以前家门口经常乱停乱放,现在有了规范的停车场,巷子整洁了,出行也更安全。”
在玉犀巷原白蚁所改造的停车场,记者看到100至200个停车位仍有较多空位,场地内设有清晰的指引标识,方便市民快速找到停车位置。该停车场邻近中山路和西街,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

玉犀巷原白蚁所改造的非机动车停车场
“希望未来能在更多小巷增设这样的停车场,同时加强管理,引导更多非机动车停入停车场,避免非机动车位被占用。”市民张先生建议。
新建“港湾式”停靠站,满足即停即走需求
据了解,为落实《泉州中心市区“P+R+R”交通模式专项规划》要求,泉州古城多个交通枢纽设施已完成改造升级。记者来到中山公园威远楼北广场见到,这里通过“公园退让”,新建了具备临时停靠功能的“港湾式”停靠站,有效满足旅游大巴、公交车辆等即停即走需求。该站点还配套设置了共享单车服务,为游客提供公交接驳与骑行出游的双重选择。此外,地处新华路中闽百汇广场的接驳站点,凭借其毗邻西街的区位优势,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大巴集散中心。

中山公园威远楼北广场“港湾式”停靠站
不仅如此,古城多条街巷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段”。记者来到爱国路见到,经过改造提升的爱国路,成功连通北门街与新华路,消除了原有断头路现象。奎霞巷经整治后已实现与濠沟墘、花巷的贯通,并顺畅衔接中山路,同时通政巷、沟尾下、后巷、县后街等节点也相继完成路网连通。“这些街巷通过征收和拆除闲置危旧房屋,实现了微循环打通,让老街出行更顺畅。”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造提升后的爱国路,消除“断头路”
此外,承天巷、新府口等街巷入口已完成拓宽工程,实现了非机动车道的全线贯通,居民出行更便捷。“当前正在加快推进街巷慢行系统建设,已完成中山中路及周边29条街巷的整体提升,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的改造工作正在实施中,通过打造金鱼巷、花巷等特色街区,建设奎霞巷等绿化空间,全面提升古城区域的慢行环境与旅游交通便利性。”该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肖辛怡
审核:宋晖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